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东游西逛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玉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刀

  战国

  长25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此玉刀呈长条弧形,单面凹刃,柄窄,柄端镂空,线条流畅。

  
附:夏代玉器特征初探

  近30年来,考古学家在夏代疆域内发现了一种既不同于新石器时代又不同于商代的独特文化,这就是被考古学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虽然二里头文化不等于夏代文化,但它显著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夏文化研究的宝库。从二里头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玉器材料主要为角闪石软玉和绿松石两大类,角闪石软玉质地普遍欠佳,石感明显,透明度和滋润感不高,大多玉器沁蚀较重,有些沁成鸡骨白。玉器多大件礼仪玉,少小件饰玉;多扁平几何造型,少立体动物造型。大多光素无纹,以质为美,所饰花纹大多不在器物主要部位,而在旁边,主要装饰花纹有阴刻细线纹和扉牙两类。钻孔多为一面钻穿,一头大一头小,光滑圆整,一器数孔,大小基本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种兵器,以玉为戈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其后流行于商、周两代。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搏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此期玉戈的特点为尺寸普遍较大,一般在30厘米左右。最长者出土于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长达97厘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内(后端),多数无中脊仅有钝脊。除部分在内上饰有简单的弦纹外,一般无纹饰。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西周以后玉戈趋于消亡,春秋战国时零星可见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点。春秋玉戈锋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颇锋利,中部起脊,内之尾端作斜角状,援、内间中部穿一孔。汉代玉戈有所变制,一种援呈尖首长方形,上饰多组纹饰,援前端为对称盘绕的双龙纹,中间是谷纹,后端作几何纹和龙凤纹,背面平素,内窄,长方形,上穿两孔。另一种玉戈援呈弧形,锋端如橄榄尖,两侧有刃,中脊为窄条,并有横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饰勾连云纹,内呈长方形,亦饰勾连云纹,胡部与内部分别镂3个和1个长方形的小孔洞。汉后玉戈不常出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戈

  商早期

  长31.8厘米

  估 价:RMB 96000一144000

  成交价:RMB 118592

  此玉戈线条流畅,质地莹润,为玉中之上品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玉矛铜骰

  商晚期

  通长21厘米

  淡绿色玉矛,中间有脊线,尖锋。作铜质蛇头衔矛形,蛇头蛇身均由绿松石碎块镶嵌而成,蛇鳞纹隐约可见。工艺精湛,设计奇巧。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古人盘玉的方法

  大凡出土的旧玉,多遭土的侵蚀,带有各种色沁,收存后需以盘功使之恢复本性。前人认为,古玉器温润纯厚,晶莹光洁,尤其各种色沁之妙,如同浮云遮曰,舞鹤游天,富有无穷的奇致异趣,不仅悦人之目,且能悦人之心。但古玉纵然具有最美的色沁,如不加盘功,则将隐而不彰,玉理之色更不易见,玉性不还复,形同顽石。故前人十分重视和讲究盘玉之法,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论之颇详,其将盘玉分为急盘、缓盘、意盘3种,曰:“急盘须佩于身边,以人气养之,数月质稍硬,然后用旧布擦之,稍苏,再用新布擦之,带色之布切不可用,以白布粗布为相宜,愈擦则玉愈热,不宜间断,若昼夜擦之,灰土浊气,燥性自然退去,受色之处自能凝结,色愈敛而愈艳,玉可复原,此急盘之法也;缓盘须常系腰中,借人气养之,二三年色微变,再养数年,色即鲜明,佩至十余年后,或可复原,此言秦汉之旧玉,若三代古玉,非六七十年不易奏效,诚以玉入土年愈久,而盘愈难,因其所受地气深入玉骨,非常年佩之,而精光未易露出也,此缓盘之法也;意盅之法,人多不解,必须持在手内,把玩之,珍爱之,时时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气质,养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纯正而无私欲之蒙蔽,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而玉自能复原矣,此意盘之法与急盘、缓盘之法不同,面壁工夫,能者鲜矣!”古玉一经盘出,往往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衣、玉塞和玉握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因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复活再生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由数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联而成。根据编缀线缕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古代上层贵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玉衣的雏形为西周时的玉面罩,由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颏、髭须等13片组成,各琢成其形。有的还上刻纹饰,均有小孔,覆于死者脸面上。

  玉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孔的器物。双眼塞,也称眼盖,多作椭圆形或杏叶形;双耳塞、双鼻孔塞和肛门塞,则作圆柱形,一头大另一头稍小,耳塞还有做成八棱形柱式样的;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所以还有一种含在死者口中的“殆”,其造型为玉蝉、玉珠、玉管、玉片等;最后还有生殖器塞,它有的是用玉琮改制的小盒,有的是呈圭形的玉器。

  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及权力。新石器时期是以兽牙握在手中;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贝币,因为古人认为贝是财富的象征。到了汉代,则在长条圆柱上加琢简单线条,也就是汉代最常用的“汉八刀”雕法,雕成一只玉猪。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玉猪造型多样化,也有的较为写实,生动可爱。另外还有璜形玉器作为玉握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玉面罩

  西周

  最大直径10.7厘米

  青绿色玉质,面罩由13块各形玉片组成,它们分别代表人面的前额、眉、眼、耳、鼻、腮、嘴和胡须,合成五官七窍。形象写实如生,此玉面罩是迄今所见最早一例。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8厘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猪

  西汉

  5×13.5厘米

  集圆雕、阴刻,浅浮雕与一体。此对玉猪形体肥硕,作奔跑状。形态逼真。憨态可掬。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猪

  汉

  11×2.5厘米

  此件玉猪,玉质青白呈半透明,采用“汉八刀’琢法,寥寥数刀,即形神兼备。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猪

  汉

  10.7×2.5厘米

  俯伏玉猪一对,造型朴拙,细部以简洁有力的“汉八刀”雕成,底部光素无饰。

  
附:玉衣的演化

  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科、钻孔、抛光等10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被多次盗掘。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珠襦玉匣之谜

  东周时,周王室的权力被削弱,诸侯各国与之分庭抗礼,左右天下。以往等级森严的礼制被打破,表现在丧葬制度上,便是厚葬的兴起。商同时期重视尸体的长期保存,认为人死后,升天之时需要形有其身。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为之不朽,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最初丧葬用玉比较简单,而后,诸侯各国相互争夺,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出现了含珠鳞玉之举。《墨子·节丧》抨击“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手身”,说明使用珠玉葬服的情况已相当普遍了,以珠襦玉匣最为高贵。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见到实物,大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珠襦玉匣形式不很清楚。1995年,苏州真山9号墩吴王墓出土大量玉器,经苏州博物馆考古人员的整理、拼缀,除了发现玉面罩外,还首次揭开了春秋时期王侯贵族的珠襦玉匣葬服样式。苏州真山吴王墓出土的珠襦玉匣,腰以上用珠,以珠为襦;腰以下用玉,以玉为匣,腰系玉片连缀的腰带。由于出土时玉片散乱,下衣玉匣是否至足,已无法得知。不过,这件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的葬服,向人们展示了珠襦玉匣的丧葬形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蝉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发表于 2007-1-28 08: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游西逛在2007-1-27 13:29:00的发言:
精彩还在后面...请等待....[em0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组佩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装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

  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串联形式趋于简化,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世人所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组佩

  西周

  此玉组佩由各种类型的玉佩、4件玉璜,328件玛瑙珠管组成,组合关系清楚,五彩缤纷,绚丽华贵。它上系人颈部,下可垂至脑腹,是罕见的装饰品。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器作伪的类型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古玉后作”和“新玉仿古”。古玉后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古玉改作不易被识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伪者经常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形少有完整的,改作者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补整,对容易暴露庐山真面目的斧凿之痕,重点进行染色、褪光。古玉后雕指利用未咸器形或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加工,;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纹饰。利用新发现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代玉器,是比较常见的方法,据调查,有时高达伪制器的个分之一。新玉仿古也可以分为两种,我们称之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新玉臆古是指宋后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采用宋元时代的考古图录如《考古图》、《古玉图谱》等,对其摹绘的许多古玉形状,纹饰进行仿制,由于此类图录缺乏考古依据,许多又是“拍脑袋”发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识者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资料,也不乏研究保存价值。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据出土玉器的形制,纹饰,用新玉摹仿制作的仿古玉器。清宫廷对汉代玉器的鉴识极盛,所仿古玉器也以这一时期为多。仿造者从器型、纹饰乃至雕琢技术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汉代玉佩上的“游丝跳刀”法,线条若断若续,往往使一些有经验的鉴定者也受骗上当。

  
玉笄

  远古时代山顶洞人已有用玉石、牙角装饰身体的意识。商代时玉首饰已占据首要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隋唐,贵妇人更重视妆饰,大量使用玉簪钗、玉步摇、玉插梳,此时期还出现了贵金属与玉复合的金(或银)镶玉首饰,这种风气一直传承到明清时期。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玉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代玉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夔龙首玉笄,头部扁平,雕成夔龙形,大钩喙,短尾上卷,用勾撤法琢出“臣”字眼,笄杆光滑平素,整个器形典雅。古朴。商以后直至宋代玉笄数量不多,形制无大的变化,自汉代始笄首普遍加以装饰,笄身仍主要呈光素圆柱。宋代玉笄雕造趋于精致,首部花纹比例加大,多雕鸟兽、花草形。明清两代玉笄制作最精。明代有长短两种,短粗的是男子用来持冠的,细长的则是女子簪发用。明代精致者常见刻有“陆子冈”款,明清玉笄尺寸一般长在15厘米以下,略短于商周时期的笄。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笄

  商

  8.8×0.9厘米

  本件造型呈菱形锥状;顶部有凹槽玄纹,玉身分为三节,以便于横穿绳时固定绳位之用。菱形的制作较少见。质地为青玉带苍斑,转呈深青色,其中顶部受沁为暗红深咖啡色。

  

  黄玉笄

  商

  8.5×0.8厘米

  估 价:RMB 4000

  黄玉质,作扁圆长条形,上粗下细,通身光素无纹。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玉凤首笄

  宋

  长10.8厘米

  估 价:RMB 4000—6000

  白玉质,笄身细长,笄头透雕一凤首。

   

  玉分心

  明

  9×6厘米

  估 价:RMB 12000

  其造型若群峰并峙的山岳,其中主峰最高,两侧略低,下视如笔架山。正面中间浮雕一端坐的仙人,身著宽袖大袍,仪态安祥,左右为肋侍弟子,四周衬以鹤鹿灵芝等吉祥纹饰。玉分心的内侧平素,略有横向圆弧,便于在狄髻上镶嵌。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挑心

  明

  长11.7厘米

  估 价:RMB 12000

  用上等白玉做成花叶、花瓣形托底,花瓣、花叶各自形成深槽,尾部做成榫形柄,与定陵出土的佛像挑心风格近似,可惜托底上的镶嵌物已脱落,但仍不失为一件俏丽的艺术佳作。

  
附:玉挑心与玉分心

  所谓玉挑心、玉分心都是明代的首饰名。最早定名时把握不准,曾叫“白玉簪子”、“白玉嵌片”等,经过查证文献及和近年明代墓葬出土实物比对,最后改定为玉挑心和五分心。原来明代流行银丝编成的头罩,也叫狄髻,俗称狄鼓,是已婚女刁女的正装,家居外出时均可佩戴,死后还可以随葬。狄髻是在银丝发鼓正面嵌玉挑心,后面嵌玉分心,明时已形成定制。挑心、分心也有金质的、银质的,也有鎏金银镶玉的,也有搭配红蓝宝石的,甚是讲究。玉挑心、玉分心这一称谓,在当前收藏界不被人熟悉和认知,但它确是明代贵妇人重要的玉首饰,通过以上实物介绍,再参照相关文献和出土实物,大致可以了解它的功能、佩戴方法、插嵌部位以及组合关系,从而对明代妇女妆饰有更清晰的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5-4-19 19:11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