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东游西逛

看图识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体雅罗鱼(Leuciscus idus)又名圆腹雅罗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俗称:小白鱼。英文名:Ide 。
  体长,侧扁,腹圆,无腹棱,体颇高,体长为体高的3.2-3.7倍,尾部较细长。吻端圆钝,口端位,呈马蹄形,上下颌约等长。眼中等大。侧线完全,前端微弯向腹方。鳞中等大,侧线鳞为56-61个,腹鳍基部各有一长形腋鳞。体背部呈灰黑色,鳞周缘黑色,腹部白色,胸鳍、腹鳍及臀鳍浅黄色。
  高体雅罗鱼为冷水性鱼类。多栖息在水流较缓慢的江河和湖泊中。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多以底栖水生昆虫为主要食料,有时也吞食小鱼。性成熟年龄多为3-5龄,产卵期在4月底至6月初,卵多产于底层砂石和水生植物的水域。常见个体体长23.5-36.0厘米,体重288-948克,最大个体可达60厘米,重4公斤左右。
  高体雅罗鱼分布于欧洲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河流中。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水系。高体雅罗鱼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为重要渔捞对象,也是当地池塘养殖的对象。在我国新疆布尔津地区产量很大,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发表于 2006-9-17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很好吃,营养丰富,怎么看来看去一样啊!这怎么分啊![em06]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团头鳊,平胸鳊。英文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受精卵在水温为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因其为草食性,且能在静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人工养殖。团头鲂肉质细嫩、腴美,脂肪丰富,胜于长春鳊和三角鲂。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堪称上等鱼类。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长江的入口处,有一小镇樊口,古时称为武昌县。这里江湖相通,不少鱼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间,湖中的天然食料丰富,是鱼类的重要肥育场所。樊口所产的“鳊鱼”以团头鲂为主,此鱼肉嫩脂多,尤为肥美,故古时有“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的说法,到了武昌的人也必一品武昌鱼的滋味。武昌鱼是历代诗人的赞颂对象,有“南游莫望武昌鱼”,“九州横驰鲂有家”等佳句传世。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末期,吴主孙皓想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苦于逆流朝奉,朝内部分大臣纷纷阻止其迁都,左丞相为劝阻吴主迁都而授意,编了一首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此,武昌鱼的称谓便流传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湖拟鲤(Rutilus rutilus lacustri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拟鲤属。俗称:小白鱼。英文名:Roach 。
  体侧扁且高,背部隆起,头稍短小,吻稍钝,口呈半月形,上下颌约等长。无须,鳞较大;侧线完全,在腹鳍上方向下略弯,向后延伸至尾鳍基的中央。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约相等。臀鳍较小,后缘稍凹;尾鳍叉形,末端稍尖。体呈银白色,背部灰黑色,背鳍浅黑色;臀鳍、胸鳍、腹鳍与尾鳍下叶呈橙红色。在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布满珠星,腹部以外鳞片上大都也各有一粒锥状的珠星。
  湖拟鲤为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多水草的静水中,多是单个或小群活动,以水生植物为主食,也食昆虫幼虫及小型软体动物。夏季摄食强度大,冬季一般停食。3-4龄鱼达到性成熟,5月份为生殖季节,多在有水草的河叉、河湾静水处产卵,卵粘附在水草及其它物体上。卵孵化后,幼鱼则在沿岸摄食,冬季则在河流下游深水中越冬。
  湖拟鲤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东部见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鄂毕河至勒拿河和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和博斯腾湖。
  湖拟鲤在俄罗斯是重要的捕捞对象,大部分是春、秋两季在此鱼游向近岸时加以捕捞,可供养殖。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鳗鲡(Anguilla japonica)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又名日本鳗鲡,俗称:白鳝,青鳝,风鳗,鳗鱼。英文名:Common eel 。
  身体细长如蛇形,体长最大可达1.3米,前端圆柱形,自肛门后渐侧扁,尾部细小,头尖长。吻钝圆,稍扁平;口大,端位;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的齿;唇厚,为肉质;前鼻孔近吻端,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方,不呈管状;眼中等大小;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左右分离。侧线发达而完全、鳞细而长,隐蔽于表皮内。背鳍低而长,其起点距肛门较距鳃孔为近;背鳍和臀鳍起点间距短于头长,但长于头长之半。无腹鳍,臀鳍低长,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呈圆形。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或浅黄,无斑点。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雄鳗通常就在江河口成长;而雌鳗则逆水上溯进入江河的干、支流和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有的甚至跋涉几千公里到达江河的上游各水体。它们在江河湖泊中生长、发育,往往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穴居,具有很强的溯水能力,其潜逃能力也很强。到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在秋季又大批降河,游至江河口与雄鳗会合后,继续游至海洋中进行繁殖。据推测其产卵场在北纬30度以南和中国台湾的东南附近,水深400-500米,水温16-17℃,含盐量30‰以上的海水中,1次性产卵,1尾雌鳗1次可产卵700-1000万粒。卵小,直径1毫米左右,浮性,10天内可孵化。孵化后仔鱼逐渐上升到水表层,以后被海流漂向中国、朝鲜、日本沿岸,此时仔鱼约为1龄,冬春在近岸处变为白苗,并随着色素的增加而变为黑苗。开始溯河时为白苗,到溯河后期则以黑苗为主,混杂少量白苗。鳗鲡的性腺在淡水中不能很好地发育,更不能在淡水中繁殖,雌鳗鲡的性腺发育是在降河洄游入海之后才得以完成。在秋末(8-9月间)大批雌鳗接近性成熟时降河入海,并随同在河口地带生长的雄鳗至外海进行繁殖。
  鳗鲡常在夜间捕食,食物中有小鱼、蟹、蝦、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也食动物腐败尸体,更有部分个体的食物中发现有高等植物碎屑。摄食强度及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一般以春、夏两季为最高。池养的鳗鲡在盛夏时摄食强度降低。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食欲下降,生长减慢;10℃以下停止摄食。冬季潜入泥中,进行冬眠。鳗鲡能用皮肤呼吸,有时离开水,只要皮肤保持潮湿,就不会死亡。
  鳗鲡在黄河、长江、闽江、韩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岛、台湾和东北等地均有分布。
  鳗鲡肉质细嫩,味美,尤含有丰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维生素A的含量特别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9.0克,脂肪7.8克,热量146千卡,钙46毫克,磷70毫克,铁0.7 毫克,维生素A78国际单位,硫胺素0.06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2.4毫克。江苏、浙江一带列为上等鱼品;福建、广东、四川则视为高级滋补品,称之为“水中人参”。在江、浙、闽、广四省产量颇高,天然淡水水体中,最大个体可长至重1公斤。每年还有相当数量远销日本等国。出口价格极为昂贵,其皮可制成工艺品。
  鳗鲡的肉、骨、血、鳔等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去风杀虫之功效。入药对治疗肺结核经久不愈而造成的身体虚弱,结核发热,赤白带下,风湿,骨痛,体虚等症。李时珍认为:“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
  加工鳗鲡时应注意,其血清有毒。虽然毒素可被加热或胃液所破坏,但生饮鳗血有时可引起中毒。其作用主要是毒害神经系统,产生痉挛、心脏衰弱,致使呼吸停止而死亡;还能使血液的凝固作用消失而产生溶血现象,损伤肾脏产生血尿症。其毒素还对粘膜有强烈作用,人体粘膜受损或手指受伤,接触鳗血后会引起炎症、化脓、坏疽;同时由于淋巴系统发炎、浸润,严重的会引起组织浮肿。为预防鳗血中毒,除不吃生鱼和生饮鳗血外,口腔粘膜、眼粘膜和受伤手指均需避免接触鳗血,以免引起炎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草鱼的俗称有: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等。英文名:Grass carp 。
  我国重要淡水经济鱼类中最负盛名者当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鲢(Hypophthalmictu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等世界著名的“四大家鱼”,虽均为我国特有鱼类,而草鱼以其独特的食性和觅食手段而被当做拓荒者而移植至世界各地。
  其体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无须。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
  草鱼一般喜栖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具河湖洄游习性,性成熟个体在江河流水中产卵,产卵后的亲鱼和幼鱼进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没的浅滩草地和泛水区域以及干支流附属水体(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丛生地带)摄食育肥。冬季则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草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蚯蚓、藻类和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其中尤以禾本科植物为多。草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草鱼和其它几种家鱼的生殖情况相类似,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静水中产卵。产卵地点一般选择在江河干流的河流汇合处、河曲一侧的深槽水域、两岸突然紧缩的江段为适宜的产卵场所。生殖季节和鲢相近,较青鱼和鳙稍早。生殖期为4-7月,比较集中在5月间。一般江水上涨来得早且猛,水温又能稳定在18℃左右时,草鱼产卵即具规模。草鱼的生殖习性和其他家鱼相似,达到成熟年龄的草鱼卵巢,在整个冬季(12月至2月)以Ⅲ期发育期阶段越冬;在3-4月份水温上升到15℃左右,卵巢中的Ⅲ期卵母细胞很快发育到Ⅳ期,并开始生殖洄游,在溯游过程中完成由Ⅳ期到Ⅴ期的发育,在它溯游的行程中如遇到适宜于产卵的水文条件刺激时,即行产卵。通常产卵是在水层中进行,鱼体不浮露水面,习称“闷产”;但遇到良好的生殖生态条件时,如水位陡涨并伴有雷暴雨,这时雌、雄鱼在水的上层追逐,出现仰腹颤抖的“浮排”现象。卵受精后,因卵膜吸水膨胀,卵径可达5毫米上下,顺水漂流,在20℃左右发育最佳,大约30-40小时孵出鱼苗。
  草鱼生长迅速,就整个生长过程而言,体长增长最迅速时期为1-2龄,体重增长则以2-3龄为最迅速。当4龄鱼达性成熟后,增长就显著减慢。1冬龄鱼体长为340毫米左右,体重为750克左右;2冬龄鱼体长约为600毫米,体重3.5公斤;3冬龄鱼体长为680毫米左右,体重约5公斤;4冬龄鱼体长为740毫米左右,体重约7公斤;5冬龄鱼体可达780毫米左右,体重约7.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左右。
  草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肉质肥嫩,味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26.6克,脂肪1.4-8.9克,热量83-187千卡,钙18-160毫克,磷30-312毫克,铁0.7-9.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
  草鱼因食性简单,饵料来源广泛,且生长迅速,产量高,常被作为池塘养殖和湖泊、水库、河道的主要放养对象。自1958年人工催产、受精孵化技术成功后,鱼苗、鱼种来源容易,已成为我国主要精养对象。草鱼还因其能清除水体中及沿岸的草,而被渔民用于在外荡放养一、二年,以开荒除草。草鱼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我国唐代末期在广东有将荒田筑埂,灌以雨水,放养草鱼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记载。草鱼常与鲢、鳙混养在一起,投入青草饲养草鱼,而遗留在水中的饲料和草鱼排出的废物,以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鲢、鳙的饲料。
  草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的广东至东北的平原地区。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已移植至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草鱼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广东民间用以与油条、蛋、胡椒粉同蒸,可益眼明目。其胆性味苦、寒,有毒。动物实验表明,草鱼胆有明显降压作用,有祛痰及轻度镇咳作用。江西民间用胆汁治暴聋和水火烫伤。胆虽可治病,但胆汁有毒,常有因吞服过量草鱼胆引起中毒事例发生。中毒过程主要为毒素作用于消化系、泌尿系,短期内引起胃肠症状,肝、肾功能衰竭,常合并发生心血管与神经系病变,引起脑水肿、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对吞服草鱼胆中毒者尚无特效疗法,故不宜将草鱼胆用来治病,如必须应用,亦需慎重。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鳙(Aristichthys mobilis)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俗称: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英文名:Bighead , Bighead crap 。
  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
  鳙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亲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
  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
  鳙生长迅速,3龄鱼可达4-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疾病少,易饲养,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大家鱼”之一,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
  鳙肌肉的营养成分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水分73.2-83.3克,蛋白质14.8-18.5克,脂肪0.9-7.8克,灰分1.0-1.3克,无氮浸出物0.1-1.3克,热量69千卡,钙36毫克,磷187毫克,铁0.6-1.1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2.7毫克。而且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水分的含量逐渐减少,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则逐渐增加。鳙和鲢的含脂量不同,主要是食物不同而致。鲢、鳙都是滤食浮游生物,但鲢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而鳙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在浮游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它是鱼类机体合成脂肪的主要碳源,因而它们肌肉的脂肪及蛋白质含量显出差异。鲢含脂量比鳙高,而鳙的蛋白质含量一般比鲢高。鳙肌肉脂肪中脂肪酸的组成计有15种,其中8种为饱和酸,3种单烯酸,1种二烯酸,2种三烯酸,1种四烯酸,碳链长度在13-20之间。鱼体的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不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
  鳙的精华在于头。被日本棋界誉为“超一流棋手”的聂卫平,嗜食鱼头,一顿可吃5、6个。这既由于味美,也由于他认为鱼头可以补脑。鳙肉性味甘、温,有暖胃益筋骨之功效。用鱼头入药可治风湿头痛,妇女头晕。其胆性味苦、寒,有毒,用以静脉注射有短暂降压作用;加大剂量,则作用持久。由于鳙鱼胆有毒,降压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故临床上使用需要慎重。吞服鱼胆也会发生中毒现象,其症状与草鱼胆、鲤鱼胆相同。目前无特殊疗法,应引起注意;如无必要,不宜滥服鱼胆,以免中毒。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赤魟(Dasyatis akajei)属软骨鱼纲,下孔总目,鲼形目,魟科,魟属。俗称:鯆鱼,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英文名:Red stingray。
  身体极扁平,体盘近圆形,宽大于长。吻宽而短,吻端尖突,吻长为体盘长的1/4。眼小,突出,几乎与喷水孔等大。喷水孔紧接于眼后方;口、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达口裂。口小,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个显著。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体盘背面正中有一纵行结刺,在尾部的较大;肩区两侧有1或2行结刺。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锯齿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
  赤魟为底栖鱼类,常居住于底质为泥沙的深潭中,多在夜间活动,主要以小鱼、小虾及软体动物为食。赤魟为卵胎生鱼类,渔民认为是春季交配,秋季产卵,每产7、8个,母鱼有护仔现象。
  赤魟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长江口咸淡水中亦有。纯淡水赤魟仅见于广西左江上游的南宁和龙州,日本南部、菲律宾沿海亦有分布。赤魟原为海产鱼类,在古代当海水退出广西之后便残留于内陆水体,约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以后才逐渐被“陆封”而定居于广西境内的。
  赤魟个体较大,海洋中最大个体重可达65-70公斤,一般多为5-8公斤左右;淡水中常见个体全长约50-70厘米,重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肉味尚佳,皮厚实,无血有光泽,含丰富的胶质,水发后烹制成“大扒鱼皮”,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珍品。
  赤魟尾刺有毒。活体常挥动尾部进行刺击,人捞捕或处理鱼货时常被刺伤。由于尾刺两侧倒生锯齿,刺入皮肉再拔出时,尾刺两侧锯齿往往使周围组织造成严重裂伤,而尾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则使患者立即发生剧痛、烧灼感,继而全身阵痛、痉挛。创口很快变成灰色,苍白,然后周围皮肤红肿,并伴有全身症状,如血压下降、呕吐、腹泻、发烧畏寒、心跳加速、肌肉麻痹,甚至死亡。如果及时治疗还好。若治疗不当,数天后仍可复发,且有后遗症,如伤及手指,则手指强直,不能屈弯。
  赤魟除食用外,还有一定药用价值。其肉性味甘、咸平,无毒,有补气之功效。用其熬油,主治小儿疳积。尾毒的毒液是一种氨基酸和多肽类的蛋白质,其药性咸、寒,有小毒,对于中枢神经和心脏具有一定的效应,有清热消炎、化结、除癥之功效。尾刺研末入药,对治疗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炎、咽喉炎、疟疾、牙痛、魟鱼尾刺刺伤均有一定疗效。其肝除作为制作鱼肝油的原料外,煮食后能治夜盲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俗称:山细鳞鱼、江细鳞鱼(东北),闾鱼、闾花鱼、金板鱼、花鱼(陕西),梅花鱼(甘肃),小红鱼(新疆)。英文名:Lenok。
  因鳞细小而得名。体长,侧扁,头稍尖,吻钝。口小,横裂,亚下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伸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齿。眼大,鳞细小,脂鳍小。幽门盲囊63-91个,背部黑褐色,体侧红褐色,分布着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幼鱼有数条垂直暗纹。腹部银白色。体色因栖息水域不同而异。终年栖息于山涧溪流里的群体,体背部呈绿褐色,体侧较黑,腹部白,背鳍、臀鳍、脂鳍有黑点,外缘黑色;胸鳍、腹鳍桔红色有黑斑。个体较小,体长在350毫米以下,渔民称其为“山细鳞”。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细鳞鱼,个体大,背部黑绿,体侧黄褐,有黑斑点,腹部黑;背鳍前角黑;胸鳍、腹鳍绿褐;尾鳍有细长黑点,边色黑;较前者鲜艳,俗称“江细鳞”。生殖季节成鱼色暗,背鳍前部鳍条变黑,体侧出现隐约红色斑。在不同年龄大小和不同栖息环境中,其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老龄鱼较幼龄鱼体色深。
  细鳞鲑为冷水性鱼类,多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流水中,冬季在支流的深汀或大江中越冬,幼鱼钻入石缝或乱石堆里越冬。初春,江河解冻时,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进行产卵洄游。秋季结冰前(8月以后)则从上游溪流顺水向大江或河川迁移。性成熟时间为3-5冬龄,体长约420毫米左右。产卵为4月中旬至6月,水温为4-12℃,产卵在水质清澈、水流较缓的砂砾底质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亲鱼繁殖后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鱼为多。仔鱼喜欢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通常以小鱼、水生昆虫、岸边生活的小动物以及植物为食。极贪食,其胃内食物可占本身体重的10%左右,更能捕食为自身身体长二分之一大小的鱼类。每天食欲最旺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产卵后的食欲特别旺盛。
  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至辽河的支流浑河上游,河北及内蒙古潮白河与滦河上游,黄河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长江的汉水北侧支流湑子河、子午河的上游。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朝鲜、蒙古部分地区的河流中。
  在黑龙江流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肉肥美,含脂量高(3.8-7.7%),体大,一般重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8公斤。此外,卵也相当名贵。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鲫的近缘亚种。俗称:鲫瓜子(东北)、红鲫(新疆阿勒泰)。英文名:Silver prussian carp 。
  银鲫的体形及体色与普通鲫鱼极相似,但身体比普通鲫鱼显著地高且宽,体长为体高的1.9-2.4倍;体色较深;生长速度较鲫鱼快,个体也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
  银鲫的生活习性与鲫相似。喜栖息于浅水、水草丛生、底质多淤泥的地方。冬季在深水处越冬。为杂食性鱼类。产卵期一般在5月底至7月初。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多数为3龄,亦有少数为2龄。
  银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水域,我国盛产于东北的黑龙江――辽河流域,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
  通常在自然环境中,一种鱼的性比约为1:1。普通鲫鱼为4:1,而银鲫则为9:1。银鲫的繁殖方式也与众不同,它们不要求有雄性配偶,那它们的卵子产出后如何受精、发育?首先我们先从遗传学角度来探究。绝大多数鱼类的每个体细胞中含有主导遗传的染色体为数十个至100个,称为二倍体鱼,这些鱼所产出的卵子和精子中的染色体数都减半,这种精、卵细胞叫做单倍体。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子后,形成含在100个染色体的二倍体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发育,其后代有雌亦有雄。
  银鲫的体细胞含有162个染色体,称为三倍体鱼。它们产出的卵子的染色体数不减半,仍为162。银鲫生殖时卵子的受精过程很特殊,与一般两性融合生殖不同。银鲫产出的卵子由其它种类的雄鱼产出的精子未刺激它,但这些精子不参予真正的受精过程,从而发育成雌性的后代。这种特殊的受精发育过程称为雌核发育。因此,银鲫所生下的后代,从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和母亲一模一样,形成一个独特的鱼类"女儿国"。
  科学家利用银鲫的独特的遗传特性,选用兴园红鲤的精子未激活银鲫的卵子,它们的后代仍为清一色的雌性,即保持母亲的优良遗传特征,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父条"的有利性状,且子代不分离、不退化、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其生长速度为普通鲫的2-3倍,并且具有食性广、易饲养、繁殖简便、生命力强、病害少、肉味佳、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这种银鲫取名为异育银鲫。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狗鱼(Esox reicherti)属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即黑斑狗鱼。俗称:狗鱼,鸭鱼。英文名:Pikes , Amur pikc 。
  狗鱼体细长,稍侧扁,尾柄短小。头尖,吻部特别长而扁平,似鸭嘴。口裂极宽大,口角向后延长可达头长的一半。齿发达,上下颌、犁骨、筛骨和舌上均具有大小不一致的锥形锐齿。它的牙齿与众不同,上颚齿可以伸出来并有韧带连着,这种锋利的牙齿可以把捕捉到的动物掛住,有时也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牙齿上,留着备用。鳞细小,侧线不明显。背鳍位置较后,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和腹鳍较小。背部和体侧灰绿色或绿褐色,散布着许多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也有许多小黑斑点,其余为灰白色。
  狗鱼性情凶猛残忍,行动异常迅速、敏捷,每小时能游8公里以上。狗鱼不但异常凶猛,而且诡计多端。这与它的侧线构造有关。狗鱼的侧线实际上为一列具有纵沟纹的鳞片。它不仅可以起着普通侧线的震动感受点的作用,还能起到化学感受点的作用。同时,狗鱼还有着极为灵敏的视觉,这样就使得狗鱼能非常迅速地感受到猎物的来临。平时多生活于较寒冷地带的缓流的河汊和湖泊、水库中,喜游弋于宽阔的水面,也经常出没于水草丛生的沿岸地带,以其矫健的行动袭击其它鱼类。幼鱼性情温顺常成群生活,成鱼则单独栖息。有着明显的洄游规律,春季解冻后游向上游河口沿岸区域或进入小河口、泡沼产卵,产卵结束后分散肥育,冬季进入大河深水处越冬。狗鱼以鱼类为食,食量大,冬季仍继续强烈索食,尤以生殖后食欲更旺。通常在清晨或傍晚猎取食物,其它时间则不再游动,而是静下来休息,并慢慢地消化所吞食的食物。狗鱼捕食时异常狡猾。每当狗鱼看到小动物游过来时会耍花招用肥厚的尾鳍使劲将水搅浑,把自己隐藏起来,一动不动地窥视着游过来的小动物,达到一定距离就突然一口将其咬住,接着三下五除二将小动物吃掉一大半,剩余的部分挂在牙齿上,留待下次再吃。繁殖季节停止摄食,一般3-4冬龄鱼达到性成熟,生殖期为4-6月初,水温为3-6℃,在水深为0.5-1.0米而有水草场所产卵,产卵高峰为1周。在生殖季节,当静静的水面涌起波浪,这象征着雌狗鱼的到来。雌狗鱼比雄狗鱼凶残得多,如果不是在生殖阶段,雄鱼是不敢靠近雌鱼。此时雌鱼游得很快,而且没有规律,猛游后进入杂草丛生的地方,一动不动,等待着雄鱼的到来。接着雄鱼小心翼翼地游向雌鱼。此时雌鱼将看不顺眼的雄鱼赶走,留下来的雄鱼将雌鱼包围起来,雌狗鱼极度兴奋地在前面游动,雄狗鱼在后面追逐。这时雄鱼会不断地在一起盘恒、搏斗、撕杀,然后又去追赶游远了的雌鱼。雌狗鱼开始疲乏时,就停留在草丛中,开始不停地翻转,并不断地增加翻转的速度。此时雄鱼靠近雌鱼,随其翻滚,有时还会跳起来,并用身体顶撞雌鱼。过了大约15分钟,雄鱼开始排精,紧接着雌鱼也排卵,当雌鱼产卵快完时,一尾尾雄鱼慌忙逃离,以免被雌鱼咬伤。尽管雌鱼已相当疲乏,但仍然显示出它们的贪婪和凶残,并开始吃起自己产下的卵和逃避不及的雄鱼。狗鱼生长快,寿命长,有人发现有重达30-35公斤、年龄为70龄的个体,传说最长寿命可达200岁以上。
  狗鱼分布于黑龙江流域。此外,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活着另一种白斑狗鱼(E.lucius),其区别在于体侧斑点是淡蓝白色斑。
  狗鱼在产区的天然产量很大,肉质细嫩洁白,除稍带草泥味外,实不亚于鲤、鲫或大麻哈鱼。狗鱼的卵有毒,不宜食用。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俗称:鲢子,白鲢,边鱼。英文名:Silver carp , Silver loweye carp 。
  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
  栖息于水体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以浮游植物为食。3龄可达性成熟。亲鱼多于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幼鱼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觅食。产卵后的亲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湖水降落,成熟个体又回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未成熟个体大多数就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
  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在我国海南岛南渡江和越南红水河水系,栖息着另一种大鳞鲢(Hypophthalmichthys harmandi),外形酷似鲢,体比鲢略宽,背部隆起较高。两者的主要区别为:鲢的侧线鳞为91-124个,臀鳍分枝鳍条为11-14根;而大鳞鲢的鳞较鲢大,侧线鳞为78-88个,臀鳍分枝鳍条为15根。大鳞鲢多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的开阔水体。白天潜于深水处,夜间上游水面摄食浮游生物。雌鱼2龄可达性成熟,雄鱼最早为1冬龄。生殖期为5-6月,有时可延至8月中旬。生活习性、食性均与鲢相似,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因其生长快、肥满度大、含质量高等优点,已成为海南岛松涛水库的重要养殖和捕捞对象。
  鲢肌肉的营养成分随体长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60.3-80.9%,蛋白质15.3-18.6%,脂肪2.0-20.8%,灰分1.0-1.4%,无氮浸出物0.2-1.7%。鱼体肌肉的生化成分亦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当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时,蛋白质及脂肪则逐渐增加。鲢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计有20种,其中4种饱和酸,3种单烯酸,3种二烯酸,9种三烯酸,1种四烯酸,碳链长度在12-20之间。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不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
  除蛋白质和脂肪外,它每百克可食部分还含有糖类0.8克,热量117-123千卡,钙22-31毫克,磷86-167毫克,铁1.2-13.3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21毫克,尼克酸2.1毫克,营养比较丰富。
  其肌肉可供药用,味甘、性温,具有温中益气的功能,主治久病体虚、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胆汁有毒,吞服鱼胆往往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与草鱼、鲤鱼等相同。对此,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应引起重视,不要吞服鱼胆,以免中毒。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属鲑形目,鲑科,麻哈鱼属。俗称: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英文名:Big pacific-salmon , Chum salmon 。
  大麻哈鱼体长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成鱼进入淡水生殖期间后便不摄食。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称为“卧子”;雌鱼产卵于卧子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长期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它们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卧子”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遍体是伤,已经失去食用价值。因此产卵后7-14天即死亡,艰苦地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务。终生只繁殖一次,坏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鱼喜欢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左右,便开始降河下海,沿途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体;到达海口时,逗留一段时间,即向远岸迁移;到达性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大麻哈鱼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幼鱼时吃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鱼和鲱等小型鱼类为食。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我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我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O.keta)、马苏大麻哈鱼(O.masou)和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
  大麻哈鱼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大型珍贵特产鱼类,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含蛋白质为14.9-17.5%,脂肪为8.7-17.8%,水分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热量,钙50毫克,磷153毫克,铁1.9毫克。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还用大麻哈鱼皮制革,做成皮衣服、长拉靴、烟包和钱包等。大麻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抽搐、腫疮等症。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和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应治疗过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应;它对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 pro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泉水鱼属。俗称:泉水鱼、油鱼。
  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前部较平,头的背部成弧形。吻圆钝;口裂略呈三角形,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角质凸起;唇部卷入口腔内,张口时,唇外翻扩展为喇叭形,借此吸附于其它物体上。唇后沟限于口角处。须2对,吻须较长,颌须短小。眼小,位于头侧稍后上方。鳞中等大,腹部鳞较小,且陷藏于皮下。背鳍无硬刺。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微黑;体侧鳞片绝大部分都有黑色边缘,从鳃孔之后至胸鳍前黑色的斑块较粗,故此联成一大形黑斑。
  泉水鱼栖息于我国南方江河流速较大的水域的中下层,平时喜欢生活于山溪和具流水的岩洞,以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常以口在江底岩石上刮食附着的动植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很少进入地层为污泥的静水水体中,生殖季节游向上游产卵。一般长至重1-1.5公斤始达性成熟。产卵时间约在3-4月,卵产于石缝或石洞中。
  泉水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及珠江水系的西江中上游。
  泉水鱼为四川、广西、云南常见的食用鱼类。生长速度较慢,常见者约0.5-1公斤,最大个体约3.5-4公斤左右。产量不大,惟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且富含脂肪,系食用之珍品。鲜肉供药用,有补益元气、止血的功效,主治泄痢、吐血、崩漏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鱼,石花鱼,花鱼,裸黄瓜鱼。
  体长,稍侧扁,头圆锥形,吻部略尖。口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下唇分左右两叶,唇后沟深,中断。下颌前缘没有锐利的角质边缘;须1对,较细长,伸达眼后缘。体几乎裸露,仅在胸鳍基部上方、肩带后缘有3-5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行鳞片;侧线上具鳞97-98个,前端鳞片较大,后段较小。侧线完全,平直或稍弯向腹方。背鳍无硬刺;体背部暗灰色或灰褐色,头部、背部和侧面有棕黑色大小不一的斑点,腹侧淡黄带灰色,背鳍和尾鳍上具有许多不规则的小斑点。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背鳍边缘突出或成半圆形,鳍条较长,鳍膜也较宽;臀鳍特别延长;头部和鳍上均出现有珠星。
  为冷水性鱼类。生活在大江和河川的急流中,有时也游至附属的静止水体内。2-3月开始向河的上游游动,尤以4月比较集中,10月间即开始下游。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桡足类、端足类、小鱼、摇蚊幼虫和其它昆虫为食,有时也食少量的水生植物枝叶和藻类。个体成熟慢。4-5冬龄的鱼才开始性成熟,通常雌体较同龄的雄体为大。产卵期在4-8月,喜产卵于湖泊、河川多石质的水底,卵常附着于石子上,以后被水流冲走至石缝中进行发育。
  新疆的伊犁河、塔里木河、乌鲁木齐河、楚河、塔拉斯河、锡尔河、阿拉湖、斋桑湖等水系及中亚的部分水体中均有分布。
  个体较大,一般能长至30-50厘米,最大可重达3公斤左右。肉味鲜美,脂肪含量丰富。干制或熏制,可以久藏和远运,为贵重的经济鱼类。其卵有毒,加工时需注意剔除干净。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月鳢(Channa asiatic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台湾称:右代。英文名:Snakehead , Chinafish 。
  形态如斑鳢。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过上唇。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但不规则;头侧鳞片也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长;胸鳍和尾鳍均为圆形;无腹鳍。体缘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后头侧有2条黑色纵带,伸至鳃盖,上带且弯向胸鳍基底;体侧有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状斑,斑周珠色或为1圈珠色亮点;全身布满珠色亮点,背鳍与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点,尤以雄性更显著。
  月鳢为广温性鱼类,适应性强,生存水温为1-38℃,摄食水温为12-32℃,生长水温为13-30℃,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有喜阴暗、爱打洞、穴居、集居、残食的生活习性。喜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性凶猛,动作迅速,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以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和冰冻鲜鱼。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人工养殖的鱼类为1冬龄,相对怀卵量为500粒左右。生殖期为4-6月,5-7月份为产卵盛期,繁殖水温为18-28℃,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对较为多见。
  生长较慢,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250克左右;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鲜美,并有生肌、活血等药用价值,群众喜爱胜于斑鳢,畅销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鮻(拼音:suo 读做:梭)(Liza haematocheila)属鯔(拼音:zi 读做:资)形目,鯔科,鮻属。俗称:潮鯔,赤眼鯔。英文名:Soiuy , Redeye mullet 。
  体型似鯔,呈圆筒形,前端扁平,尾部侧扁。头短宽,前端扁平,吻短钝,口亚下位,呈“人”字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在口角处急剧下弯,后端显著露出于眶前骨之外;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上下颌边缘具有绒毛状细齿。眼较小,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鳞中等,除吻部外全体被鳞;胸鳍腋鳞不存在;无侧线。第一背鳍短小,由4根硬棘组成,位于体正中稍前;第二背鳍在体后部,与臀鳍相对;胸鳍位置较高,贴近鳃盖后缘;尾鳍分叉浅,呈微凹形。头、背部深灰绿色,体两侧灰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
  鮻为近海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及江河口的咸淡水中,亦能进入淡水中生活。一般4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为4-6月,在浅海和江河口咸淡水区域产卵。每年7、8月份,大量的鮻鱼幼鱼活动在河口浅滩处,以浮游生物为食,也食植物碎片。
  广泛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沿岸一带。资源丰富,生长迅速,加之能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生活,食物链短,饵料易解决,性温和,能和其它鱼虾和睦共处,是一种优良的咸淡水养殖品种,也可移入纯淡水中养殖。其肉质细嫩多脂,为上等食用鱼类。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schizothorax.) prenant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腹鱼亚属。俗称:雅鱼,齐口,细甲鱼,齐口细鳞鱼。英文名:Prenant’s schizothoracin 。
  体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在小个体中略呈弧形)。下颌前缘具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呈新月形,表面有许多小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体披细鳞,排列整齐,胸鳍部不裸露,都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大鳞一排;鳃孔后方、侧线之下有数片大鳞。侧线平直,横贯于体的中轴。背鳍硬刺在体长14厘米以下的小个体较强,其后缘具明显的锯齿;但在大个体(体长在15厘米以上)都变柔弱,其后缘光滑或仅有少数锯齿痕。体背部暗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呈青灰色,尾鳍红色。生活于支流清溪中的个体体侧有小黑斑,达到性成熟的雄鱼吻部出现有珠星。
  齐口裂腹鱼为底层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环境,喜欢生活于急缓流交界处,有短距离的生殖洄游现象。雌性需4龄达性成熟,雄性一般在3龄达性成熟,产卵季节在3-4月。此时繁殖群体由岷江、大渡河上溯至其支流产卵,卵多产于急流底部的砾石和细砂上,亦常被水冲下至石穴中进行发育。产卵后的亲鱼到秋季(9-10月)则回到江河深水处或水下岩洞中越冬。它们以着生藻类为食,偶尔亦食一些水生昆虫、螺蛳和植物的种子。摄食时尾部向上翘起,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上从一端刮向另一端,随刮随吸,在其刚刮取过的岩石上留下明显的痕迹,渔民往往据此判断它的栖息场所。分布于岷江、大渡河等水系,为长江上游的一种重要食用鱼。个体大,一般为0.5-1.0公斤,最大可达4.0-5.0公斤。天然产量也大,在岷江沿岸地区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为渔获物的优势种群,有时竟达市场供应总量的70%以上。由于肉质肥美,富含脂肪,最为产区居民所喜食。尤以“雅安砂锅鱼头”更是闻名四方。民间传说,光绪年间,雅安举子李景福给慈禧太后进贡了一尾“雅鱼”,慈禧食后,顿觉龙凤之肉难以媲美,随赏畅李景福为知府。齐口裂腹鱼在江中天然鱼苗的数量很多,利用天然鱼苗,养成适宜规格的鱼苗,可作为上游地区中小型水体的放养对象,以发展当地的养鱼业。请注意,其鱼卵有毒,但充分煮熟后仍可食用。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属鲶形目,鲿科,鮠属。俗称:鮰鱼,江团,肥沱,肥王鱼。英文名:Longsnout catfish 。
  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
  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鮰鱼为大型的经济鱼类,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湖北省石首市所产的“笔架鱼肚”素享盛名。它胶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早在明初就作为珍品献给明太祖朱元璋,从此一直被列为贡品。著名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诗人苏轼和现代诗人碧野都为之作诗著文大加赞誉。但是,长江中长吻鮠资源近年日趋下降,产量锐减。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名贵鱼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院与石首市特种水产品研究所协作攻关,已于1987年在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鮠鱼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鱖(拼音:gui   读做:跪)(Siniperca spp)属鲈形目,鮨科,鱖亚科,鱖属。俗称:鱖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英文名:Chinese perch 。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鱖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鱖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常见鱖鱼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鱖(S.chuatsi ,英文名:Mandarinfish , Aukua)的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440个。而大眼鱖(S.kneri ,英文名:Bigeye mandarinfish)的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翘嘴鱖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50公斤;大眼鱖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能长至重2公斤。
  鱖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产量相当高。肉洁白、细嫩而鲜美,无小刺,富含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19.3克,脂肪0.4-3.5克,热量78-109千卡,钙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铁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鱖鱼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内的随葬品中,就有鱖鱼!鱖鱼的幽门垂多而成簇,俗称桂花鱼,其味清香扑鼻,鲜脆可口,可谓“席上有鱖鱼,熊掌也可舍”。值得注意的是,鱖鱼的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杀鱖鱼时,应特别小心。
  鱖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4-12-22 11:28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