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12|回复: 51

看图识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7 16: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鲮(Sinilabeo rendahl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俗称: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青衣子。
  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侧线鳞45-47个。体背及体侧青黑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
  华鲮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为底栖性鱼类,喜集群生活。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在石砾底的基质上觅食,利用下颌锐利的角质边缘刮取着生藻类,也食高等植物的枝叶、碎屑等。入冬以后,华鲮则数十尾甚至上百尾集群在深水洞穴越冬,很少外出活动。2龄即可性成熟。亲鱼于4-6月集群进入支流产卵,产卵场为石砾底质的急流浅滩滩尾。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
  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
  花鲮的缘近种有11种,其中洞庭华鲮(Sinilabeo tungting , 俗称:龙鱼、龙狗鱼、青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桂华鲮(Sinilabeo decorus , 俗称:青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它们的形态差异仅在于侧线鳞数为39-44个,而其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均与华鲮相似。但生殖季节稍早,珠江流域为3-4月。据说,在广西新和公社沉香潭出产的这种鱼具有沉香味,故又得名“沉香鱼”。
  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其鲜鱼肉入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墨头鱼属。俗称:狮子鱼,崩鼻鱼,墨鱼,乌鱼,癞鼻子鱼。英文名:Oriental sucking barb 。
  体长,圆筒形,腹部扁平,尾部侧扁。头宽,吻圆钝,前端有很多粗糙的角质突起。鼻前深陷,将吻分作两部,上部为游离的吻突,雄性更为显著,并具发达珠星,幼鱼不明显。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边缘呈流苏状,下唇有发达的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有游离的薄片;其后缘较前缘略宽,上有乳状小突起,肉质垫与前端薄片间有一浅沟,须2对;鳞较大,腹面在胸鳍基部之前鳞极小。背鳍无硬刺。体背深黑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略带橙色,幼鱼橙色较显著;体侧每个鳞片后部均有一黑斑,故形成体两侧各有6条黑色平行的条纹。
  东方墨头鱼经常栖息于江河、山涧水流湍急的环境中,以其碟状吸盘吸附于岩石上,营底栖生活。食物中多为着生藻类,常混以泥沙。成熟较早,产卵期均在3月份,产卵须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洪水期产卵。
  东方墨头鱼分布于我国南方珠江、闽江、九龙江、韩江、元江、海南岛等水系。
  生长缓慢,体型比东坡墨头鱼为小,最大个体仅达30厘米左右。但体内富含脂肪,肉味极鲜美,产区视为名贵鱼类。产地渔民常直接将鱼放在火上烤而食之,更具原始的风味。产量不高,仅在原产地有较高的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唇鲮(Semilabeo notabili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唇鲮属。俗称:没六鱼、没落鱼、木头鱼、唇鱼、岩鲮、岩鱼。
  体长筒形,稍侧扁,腹部平,尾柄侧扁。头略钝而稍窄,头顶稍凸;吻圆钝;口大,下位,横裂。吻皮与上唇连合,覆盖上颌,后缘平直,边缘区披颗粒状角质乳突,排列较密。下唇厚,外缘布满小乳突,向颐部伸展成三角形。上下颌边缘锐利,为厚唇所完全覆盖。唇后沟限于口角。眼大,位高,上缘几乎与颅顶平齐。须2对,均细小,颌须常退化。鳞较大,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其长远超过头长。体呈黄棕色,背部较深,腹部乳白色;体侧从头后至尾鳍基部有灰褐色的鳞间纵纹8-9条;各鳍灰棕色。
  唇鲮为江河的中下层鱼类。性喜水质清亮而流急的水域,常顶流而上,渔民谓之“只上水,不落水”,故有“没落鱼”之称。常居山溪有流水的岩洞中,亦呼之为“岩鱼”。此鱼常见的多在6市斤以下,故又名“没六鱼”。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唇鲮随地下水进入与泉水相通岩洞中越冬,刮食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2-5月为繁殖期,在有流水的岩洞中产卵,卵附着于河底砾石上。
  唇鲮分布于珠江水系的北江、西江,云南元江也产此鱼。
  常见唇鲮的个体重1-2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肉嫩味美,含脂量高,为珍贵经济鱼类,在北江和广西桂平等江段产量相当可观。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盆唇华鲮(Sinilabeo discognathoides)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俗称:泥鲥,圆青衣,青鱼。
  体略呈长筒形,稍侧扁;头较小,吻突出,前端圆钝。口下位,新月形。吻皮及下唇均具细锯齿形缺刻,吻皮向下盖住上唇的中部。上唇在近口角处外露,并具细小乳突;下唇与下颌有深沟相隔,内面有细小乳突。唇后有浅沟相通。颜沟显著。在颜部正中的颜沟起点之前有一横纹,下颌具锐利角质边缘。须2对,细小。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凹,最长鳍条约等于头长;尾鳍分叉极深。体青绿色,背部尤深,腹部乳白,各鳍灰色。
  盆唇华鲮喜生活在水流较急的清澈、多岩石的江河深水处或山涧溪流中,营底栖生活,以着生藻类和有机物碎屑为食。
  分布于海南岛。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2-3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以上,为产区的经济鱼类。肉味鲜美,不亚于青鱼,经济价值较高。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
  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头短;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成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
  生活习性与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常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体上刮取食物;食物以着生藻类及沉积的腐植物质为主,通常个体大的产卵期要早些。亲鱼待性成熟后,即上溯至多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水底砂石上进行孵化。生殖期间雄鱼吻部、胸鳍、臀鳍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鳍及臀鳍呈鲜红色;雌鱼吻部珠星不明显。
  四川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为多见。
  四川白甲鱼为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可以驯化作为池塘养殖对象,在水库中加以繁殖更是优良品种。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白甲,爪流子。
  体纺锤形,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头短而宽,吻钝圆而突出,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走向口角。口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唇后沟仅限于口角;须退化,仅在全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有2对须或1对须。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尾鳍深叉形。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白甲鱼大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它在产区的捕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此鱼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白甲鱼(Onychosotoma gerlach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香榄鱼,红尾榄,平头榄,滩头鲮,齐口鲮,石鲮。
  体修长,侧扁,头短而宽,吻圆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骨具角质边缘,上颌末端达鼻孔后缘的下方,唇薄,下唇与下颌愈合,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背鳍具硬刺,其后缘具强锯齿。体银白色,背部深灰;背鳍及胸鳍为灰色,腹鳍与臀鳍呈橙红色。
  南方白甲鱼多栖居于清水石底河段,为江河的中下层鱼类,以着生藻类为主食,也食少量枝角类、轮虫及高等植物碎片。1冬龄性腺开始成熟,2周龄全部成熟,4-5月间,亲鱼集群在河溪石滩水流通畅处产卵。
  南方白甲鱼分布于珠江、元江、澜沧江和海南岛各水系。
  南方白甲鱼在南方分布甚广,产量也高,尤其在广西北部高寒山区生长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0-15厘米,重14-62克;1冬龄鱼体长15-20厘米,重60-118克;2冬龄鱼体长18-25厘米,重96-291克;3冬龄鱼体长25-29厘米,重275-425克。肉质含脂率高,味鲜美肥嫩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鳡(Luciocyprinus 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鳡属。俗称:棍子鱼,真线鳡,墨线鳡,红尾鳡,竿鮈,鳡条鱼,香花鳡,棒子鱼,竿条鱼。
  体细长,稍侧扁,头长大与体高。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宽敞且平直。上下颌等长,其末端向后延伸达眼前缘的下方;下颌前端内侧有一坚硬突起。无须,眼大,鳃裂大,鳞甚细小,侧线鳞100个左右,侧线完全。背鳍无硬刺;胸鳍、腹鳍、臀鳍均短;尾鳍长,深分叉,末端尖。体银白色,背部灰黑;侧线及侧线以上2-3行鳞片上有黑点,相互连成一纵黑色宽带纹。
  主要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河、湖泊中,为中上层鱼类。似鳡是游泳健将,性凶猛,到处游弋袭击其它鱼类。体长16厘米以下的幼鱼,则多数栖息于支流水流比较缓慢的湖湾或静水水体中。无集群现象。每年涨水时逆江而上,退水时顺江而下。成鱼是最凶猛的鱼类之一,常在水的中上层游弋,一遇到适口的鱼类便向前猛冲而猎捕之;由于其上下颌骨都很肥厚,而且下颌前端内部有小突起,致使所捕获的鱼很难逃脱。幼鱼以浮游甲壳动物和其它鱼苗为主食,而全长35厘米以上的个体几乎完全依靠一些小型鱼类为食。4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3-5月;产卵场以有急流水为主要的条件,一般喜在沙滩处产卵。生长速度快,1冬龄鱼体长15厘米,2冬龄鱼体长24厘米,3冬龄鱼体长36厘米,4冬龄鱼体长45厘米,5冬龄鱼体长54厘米,6冬龄鱼体长60厘米、体重2.25公斤。最大个体可超过15公斤。
  似鳡分布于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部的南盘江水系。肉质细嫩,味佳,为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波,乌鳞,青板。
  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中华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
  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而见之。
  2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产量大,肉质肥美富油脂,为四川、贵州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元江等水系的倒刺鲃(S.denticulatus ,俗称:青竹鲩),形态特征与中华倒刺鲃颇相似。主要区别为倒刺鲃的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两种的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相同。倒刺鲃的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为产地常见食用经济鱼类。
  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棍、坑坚、光眼鱼、黄娟、粗鳞鱼。
  体长,稍呈圆筒形,尾柄侧扁。吻钝,口稍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吻须较短,颌须末端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内;背鳍无硬刺。鳞大,侧鳞基底具黑斑。体背部茶黄色,腹部灰白,背鳍边缘黑色,其它各鳍桔红色。
  一般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它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
  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元江、台湾岛及海南岛等诸水系。
  分布广,食性杂,宜驯养。生长快,个体大,1龄鱼重150克,2龄可达500克,3冬龄的鱼已能长到40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在华南、西南的年产量极为可观,是产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光倒刺鲃体厚肉肥,味鲜嫩,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其肉鲜食,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鲂(Megalobrama skolkovii)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三角鳊,乌鳊,平胸鳊。英文名:Black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口端位;上下颌前缘均具发达的角质层。腹棱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显著大于头长;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银白,每个鳞片后部较深,各鳍呈青灰色。
  鲂在流水或静水水体中都有。尤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而有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在生殖季节,成熟亲鱼群集于有流水的场所进行繁殖;到初春就游至江河港汊和附属水体的沿岸觅食。鲂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淡水壳菜为主食,其次是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成鱼以水生植物为主食,其次是淡水壳菜。性成熟个体为3龄,体重约1公斤左右。产卵场要求水流有显著的流动。
  分布广,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均产。
  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左右,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的产量。肉味鲜美,质细嫩,含脂量高。每百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5克,脂肪6.6-8.0克,碳水化合物0.2克,热量134千卡,钙76毫克,磷211毫克,铁2.2毫克。自古以来,颇受人民大众欢迎,视其为上等食用鱼类。早在二千年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喜爱吃这种鱼,如《诗经》中便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的诗句。鲂、团头鲂和鳊的形态特征均极相似,古代统称之为“鲂”或“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鲂,方也;鳊,扁也”。可见鲂和鳊是根据它们的外形而得名的。
  去鳞、去内脏、洗净的鲂,鲜用,具有调胃健脾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属。俗称:鳊鱼,长春鳊,草鳊,油鳊,长身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英文名:White bream , Beijing white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长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据这种既方且扁的体形特征,给它们取名“鳊”、“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鲂,方也;鳊,扁也”。口较小,端位;上颌比下颌稍长,上下颌前缘且角质层。无须。腹面自胸部基部下方至肛门间有明显的皮质腹棱。背鳍具强大光滑的硬刺,臀鳍鳍条较多,基部很长。体背部深青灰色,其它部分银白色;每个鳞片的后部有一宽黑斑,各鳍灰黑色。
  生活范围较广,不论静水或流水都能生存。成鱼多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尤其喜欢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动;幼鱼喜栖息在浅水缓流处。鳊为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丝状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摄食强度随季节有所变化,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4-8月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种子、湖底植物的残渣,其次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冬季很少摄食,春季从3月开始增大食量,夏季强度最大。性成熟年龄因地区而异,长江流域为2龄,北方为3-4龄。2冬龄鱼的怀卵量为2.8-9万粒,4冬龄鱼为9.4-26万粒。成熟的亲鱼于5-8月在有一定流水的场所繁殖,6月底至7月初为最盛期。冬季群集在江河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长速度较缓慢而平稳。最大个体可达2公斤。
  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中,产量大,是天然水体中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肉鲜美,质鲜嫩而含脂量高,内脏含脂量更大,食用以清蒸最佳,故深受人们喜爱。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1.0毫克,脂肪6.9-8.0克,热量92千卡,钙120毫克,磷165毫克,铁1.1毫克。湖北省襄阳的鳊鱼早在南北朝时就著盛名。相传当时襄阳刺史张敬儿为了取宠齐高帝,特别制造了一种“陆舻船”,载运一千六百尾鳊鱼往京都建业上贡。为此,齐高帝以鳊鱼的地方名“槎头鳊”赐封张敬儿为“槎头刺史”。《湖北通志》记载:“鳊,即鲂,各处通产。以武昌樊口、襄阳鹿门所出为最。”鳊鱼一年四季均为佳肴,故民俗有“春鲶夏鲤四季鳊”之说。
  鳊为一广布性种类,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海南岛、珠江各水系,国外见于朝鲜及俄罗斯。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氏鲌(Culter dabryi)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俗称:青梢子,昂头鲌鱼。
  体长,侧扁,头背面平直,背部在头后方隆起,略呈驼背状。头小而且尖,口稍上位,下颌突出在上颌的前方。腹鳍基至肛门有腹棱,背鳍具光滑的硬刺,腹鳍分叉深。背部深灰色,体侧银白色;各鳍灰色,尾鳍下叶青灰色。
  达氏鲌是一种栖居于静水湖泊中、上层的鱼类,江河中较少见。平时喜欢栖息在湖湾水深1米左右的浅水区,潜于繁茂的水草丛里,捕食小鱼小蝦。4月下旬-7月在这些地方进行繁殖活动,冬季到湖泊深水处越冬。
  分布广,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闽江等水系中皆有此鱼生长。
  生长较慢。形体、肉质及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均与蒙古鲌相似。天然产量比蒙古鲌少,也居常见的食用鱼类。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俗称:大白鱼、翘壳、翘嘴白鱼、翘嘴鲌。英文名:Topmouth culter 。
  体长,甚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为隆起,体背部接近平直。口上位,下颌很厚,且向上翘,口裂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棱;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
  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雌鱼3龄达性成熟,雄鱼2龄即达成熟,亲鱼于6-8月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浅水区集群进行繁殖活动。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与港湾里。冬季,大小鱼群皆在河床或湖槽中越冬。
  翘嘴鲌分布甚广,产于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台湾、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
  分布广,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江河、湖泊中天然产量不少。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其营养成分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6克,脂肪4.6克,热量116千卡,钙37毫克,磷166毫克,铁1.1毫克,核黄素0.07毫克,烟酸1.3毫克。东北兴凯湖产的大白鱼历来被列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之一。相传唐代有位皇帝南巡,御舟行至湖北江凌府界内时,忽有一尾大白鱼跃出水面,落在御舟之甲板上,只见鱼儿活蹦乱跳,阳光照射,银光熠熠,逗人喜爱。皇帝令御厨烹饪,品尝之后,对白鱼的美味大为赞美,从此,江陵府产的大白鱼就被列为贡品。大诗人杜甫在其诗中曾形容“白鱼如切玉”,可见白鱼历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春夏季捕获之白鱼,全鱼可入药,其肉性味甘、温,有开胃、健脾、利水、消水肿之功效,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等症有一定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红眼棒、野草鱼、醉角眼、红眼鳟、红眼鲮。
  体长,略呈圆筒状,腹圆,后端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吻钝,口呈弧形。外形酷似草鱼,唯眼上半部具红色斑而得名。上颌两侧有2对极短小的须。下咽齿3行,顶端稍呈钩状。眼大,近吻端。体背深灰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每个鳞片后缘有黑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它各鳍灰白。
  赤眼鳟为中层鱼类,喜欢栖居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和湖泊。河水上涨时进入小河中,生殖期集群活动。幼鱼常在江湖沿岸浅水中觅食,食性杂,以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小鱼和卵粒,以及淡水壳菜等。生长速度较慢,个体不大,3冬龄时体重不满半公斤,最大个体仅有2-2.5公斤。2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5-8月,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区域产卵,间或也有在浅沙滩上产卵的。
  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大小江河及湖泊均产。国外见于朝鲜及越南。
  在天然水体中分布广,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肉质近似草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6.1-17.1克,脂肪1.3-1.6克,碳水化合物2.4-3.4克,热量90-92千卡,钙64-89毫克,磷183-223毫克,铁0.6-0.9毫克。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和胃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作泻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鳤(Ochetobibus elongat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鳤属。俗称:刁子、麥秆刁、昌刁、刁杆。
  体细长,近似筒状。头小,呈锥状。口较小,端位,口裂平直,无须。下咽齿3行,宽大而光滑,末端成钩状。背鳍无硬刺,其起点与腹鳍相对。尾鳍分叉很深,两叶末端均尖。体背部呈蓝绿色,腹部银百,体侧正中上方有一条浅黄绿色的纵带;偶鳍和臀鳍桔黄色,尾鳍灰黑色。
  外形似鳡,但性情较温和,有江湖洄游的习性。每年7-9月进入湖泊中肥育,到生殖季节时重又回到江河急流中进行生殖。生殖季节为4-6月,性成熟年龄为3-5冬龄。产卵场所需要有流水,而在静水中不能繁殖。食物多为动物性成分,如水生昆虫、枝角类,小鱼、虾等。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类水体中均产。
  生长速度虽不快,最大个体仅达10余公斤,常见者多为0.5-1公斤,但其分布较广,且肉质细嫩,味鲜美,食用颇受欢迎。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俗称:嘉鱼,老鼠鱼,鼠头鱼。英文名:Ratmouth barbel 。
  体长,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小、背隆起,向后逐渐平直。吻尖突,吻皮肥厚,下垂,无吻褶,包盖着上下颌,边缘深裂成10-12条流苏,流苏上有许多小乳突。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有短须状的小突。上颌尖形,在颌须基部有一肉质系带与下唇相连。上下颌具角质锐缘;唇后沟限于口角,为一向后的纵深沟延伸至眼下。须2对,均粗长,略等;眼小,眼间窄;鳞小,侧线鳞在40以上。背鳍无硬刺;体棕色,背部棕黑色,腹部黄白色,鳞片中央有一灰黑色斑块;各鳍棕黑色。在繁殖季节,雄鱼的吻部、颊部及头部均披有白色珠星状的细小颗粒,用手摸之有明显的粗糙感;雌鱼则无星珠,头部较光滑。在同批鱼或同龄鱼中,雌鱼个体始终大于雄鱼,且腹部较饱满。
  卷口鱼属于定居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河床宽阔、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以淡水壳菜和蚬科类为主要食物,也吃一些淡水海绵、藻类及有机碎屑、水生昆虫、水蚯蚓等。每年4-9月份为其繁殖季节,大批产卵在6月和9月。产卵场所多分布在其生活、栖息的水域中,产卵处水流急湍、深潭众多;卵多粘附于石头、沙砾等物的间隙中,不易见到。
  卷口鱼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台湾。
  卷口鱼幼鱼阶段生长较快,成鱼较慢。常见个体为150-500克,最大个体可重达1公斤。其肉富含脂肪,尤其在5-9月份的繁殖季节,脂肪体不断增加,远比非生殖季节为高。肉质嫩滑鲜美,肉味极佳,古今驰名,被誉称为珠江四大名贵河鲜(鲈、嘉、鳜、魽)之一。早在唐朝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公元904年)和清代屈大钓所著的《广东新语》(公元1700年)中就有关于卷口鱼的经济价值与栖息环境的记载。宋代诗人周去非在他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年)中也称:“嘉鱼身腹多膏”,“其煎也,徒置鱼于干釜,少焉膏落,自然煎熬,不必用油,谓之自裹。”由此可见卷口鱼含脂量之丰富。卷口鱼多在冬季上市,因其生活水域水深流急,只有冬季枯水期水位较浅,河床石头露出,才容易下网捕捉。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俗称:小白鱼,小白鰷。
  体形与高体雅罗鱼颇相似,但头较短小;体较低,体长为体高的3.7-4.7倍;侧线鳞为46-51个。贝加尔雅罗鱼为小型中上层鱼类,在额尔齐斯河布尔津地区常见的个体长为12.2-16.4厘米,体重31-59克;在布伦托海常见的体长为18.0-22.5厘米,体重100-170克。它们主要栖息于江河,肥育期才进入湖泊中。喜欢在水质澄清的水域内生活,喜欢聚群活动,尤其春、夏水温降低逐渐升高时常活动于浅水觅食,冬天水温降低居深水处越冬。食性杂,以硅藻、丝状藻、水草及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生殖洄游期间几乎停止摄食。生殖时期雌鱼腹部膨大柔软,体光滑,生殖孔突出;雄鱼头部及有些鳞上有细小的珠星。一般3龄达性成熟,具有溯河产卵习性,每年3月底至4月初解冻时,自布伦托海成群上溯至乌伦古河中产卵,卵产在沿岸水草上,卵稍带粘性。产卵期为4-5月。
  贝加尔雅罗鱼分布于俄罗斯的鄂毕河至科累马河水系。我国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
  雅罗鱼个体虽不大,但肉味颇佳,数量多,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鳡(Elopichthys bambusa)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俗称:黄鱄、黄钻、黄颊鱼、竿鱼、水老虎、大口鳡、鳏。英文名:Yellowcheck carp 。
  体细长,亚圆筒形,头尖长。吻尖,呈喙状。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正中有一坚硬突起与上颌凹陷处相嵌合。无须,眼小,稍突出。下咽齿3行,齿末端呈钩状。鳞细小。背鳍较小,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后;尾鳍分叉很深。体背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颊部及其它各鳍淡黄色。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力极强,性凶猛,行动敏捷,常袭击和追捕其它鱼类,一旦受其追击就难有逃脱者,属典型的掠食性鱼类。性成熟为3-4龄,亲鱼于4-6月在江河激流中产卵。幼鱼从江河游入附属湖泊中摄食、肥育,秋末以后,幼鱼和成鱼又到干流的河床深处越冬。生长十分迅速,性成熟以后,体长还在持续增加,最大个体长达2米,重可达60公斤。
  分布甚广,我国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区各水系皆产此鱼。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3.5公斤。天然产量高,为江河、湖泊中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但因大量吞食其它经济鱼类,又被视为养殖业中的“害鱼”之首。其肉质鲜美,一向被列入大型上等食用鱼类。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1-20.8克,脂肪1.3-5.4克,热量84-132千卡,钙11-24毫克,磷144-203毫克,铁0.7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呕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等症,宜常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4-12-22 10:46 , Processed in 1.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