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 科
鲶 鲶科
Silurus asotus Linnaeus
(土鲶)
体长,后部侧扁。头平扁。口大,口裂未端止于眼前缘的下方。下颌突出,上下颌具细齿。成鱼须2对1颁须达到胸鳍未端。胸鳍刺前缘锯齿明显。臀鳍基部甚长,鳍条数目多。尾鳍小,微内凹,上下叶等长。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尤喜在缓流和静水中生活。性不活跃,白天隐居十水草丛或洞穴中,黄昏和夜间外出觅食,以小鱼、虾为食。雌鱼体长200毫米左右达性成熟。4~6月产卵,卵粘附在水草上。在长江最大达5~6市斤,常见1~2市斤。肉鲜嫩、少刺,为群众喜食的鱼类。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使用道具 举报
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 Chen
(河鲶、叉口鲶、鲶巴朗)
外形与鲶相似。口裂未端达到或超过眼中部的下方。上颌须达到胸鳍基部。胸鳍刺前缘具2~3排颗粒状突起。尾鳍不对称,上叶比下叶长。
多栖息于江河缓流区。性凶猛,白天隐居水底或潜伏于洞穴内,夜晚猎食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雌鱼体长达700毫米左右达性成熟。4~6月,在江河砂石底质的激流浅滩处产卵。卵沉性。幼鱼喜集群。最大可长至一百市斤。经常捕获个体力20~40市斤。是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人江河中。
[鱼央]科
白缘[鱼央] [鱼央]科
Leiobagrus marginatus (Gunther)
头平扁,颊部特别膨大。头宽大于体宽。上、下颌几等长,具绒毛状细齿。眼极小。须4对(见左上图)。背鳍位置靠近头部;背鳍刺光滑,较胸鳍刺为短。胸鳍刺光滑,包于皮内。脂鳍长,在与尾鳍连接处具有一明显的缺刻。尾鳍圆形。各鳍外缘呈白色。
底栖性鱼类,一般生活于山涧溪流。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Leiobagrus marginatoides Wu
(鱼蜂子)
外形与白缘[鱼央]相似。体较长。背鳍刺一胸鳍刺长度相等。脂鳍在勺尾鳍连接处稍凹,但不形成明显的缺刻。
生活于江河的底层。个体小,体长50毫米的个体已达性成熟。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鱼兆]科
中华纹胸[鱼兆] [鱼兆]科
Glyptothorax sinensis Regan
(石黄姑、黄腊丁)
头平扁。眼小。上唇具小乳突,下唇薄而光滑。须4对,上颌须有宽阔的皮褶与吻部相连,未端超过胸鳍起点。颏部和胸部均具皱褶。体无鳞。背鳍刺短,光滑。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脂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
底栖小型鱼类。常在急流中活动,用胸腹面发达的皱褶吸附于石上,以昆虫幼虫为主要食物。5~6月,在急流石滩。上产卵,卵粘附于石块上。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鱼箴]科
鱼咸] [鱼咸]科
Hemirhamphus kurumeus Jordan et Starks
(针鱼)
体细长,稍侧扁。口上位,上颌短。呈三角形,下颌细长,形似针状。两颌相对部分具细齿。眼大。鳞薄。体半途明。背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
小型鱼类,生活于湖泊中上层。主食浮游生物,兼食昆虫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鱼将]科
青[鱼将] [鱼将]科
Oryzias latipes (Schlegel)
(万年[鱼参]、稻花鱼)
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厂体后部,几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生活于池塘、稻田及湖泊的上层。性活泼、喜集群。4~7月为生殖季节,分批产卵。卵膜具丝状物。个体从小,最大不超过40毫米。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体。
鳢 科
乌鳢 鳢科
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黑鱼、财鱼、乌棒)
体略呈圆筒状。头尖,稍平扁。口裂斜伸至眼后。上下颌具尖齿。头部覆盖鳞片。背、臀鳍基部很长。胸鳍、尾鳍圆形,腹鳍小。
闪猛性鱼类,常潜伏在水草丛中伺机袭捕食物,主食鱼、虾。口腔内具辅助呼吸器,常吞吸空气,能适应缺氧环境。产卵期在5至7月。亲鱼将水草搅成环形的巢,产卵于其中。卵为浮性。亲鱼有守巢和护仔鱼的习性,最大个体重十余市斤,生长快,细刺少,是群众喜爱的食品。
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几乎遍于全国各水系。
合鳃科
黄鳝 合鳃科
Monopterus albus (Zuiew)
(鳝鱼、蝉)
体圆,细长,呈蛇形。尾尖细,唇发达,上、下颁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联。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
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塘堰及稻田中,穴居,日间潜伏于洞穴中,夜间出穴觅食,为肉食性。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及喉腔的肉壁表皮辅助呼吸,可适应缺氧的水体,且离水不易死亡、黄鳝具性逆转的特性,一次性成熟前均为雌性,产卵后,卵巢渐变成精巢。雌鳝达性成熟最小个体长约340毫米。产卵在洞穴中,亲鱼有护卵的习件。最大可达N市斤。分布广泛,产量高,肉味鲜美,具特殊风味,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分布于全国各类水体。
刺鳅科
刺鳅 刺鳅科
Mastacembelus aculeatus (Basilewsky)
(刚鳅、刀鳅)
体细长。吻尖而突出,具游离皮褶。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体被细鳞、无侧线。背鳍有33~34枚硬刺。无腹鳍。背、臀鳍基步极长,与尾鳍相连。
底栖鱼类,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水系。
杜父鱼科
松江鲈 杜父鱼科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四鳃鲈、花鼓鱼、媳妇鱼)。
头大。平扁,体上鳞,皮上遍布小突起或皮褶。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大而圆。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每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似四片鳃叶外露,故名“四鳃鲈”。
为近海洄游鱼类,能生活在咸淡水或纯淡水中。幼鱼4月溯河,在淡水中生长,肥育,12~1月降河。春季在沿海浅水地带产卵。卵成块附着在蚌类的空壳或砾石上以鱼、虾为食。个体不大,产量不多。但肉鲜嫩而肥美,自古闻名,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以上海市松江县产者力最著。现已进行人工养殖。自渤海近岸至厦门均产此鱼。
[鱼旨]科
白头鳜 [鱼旨] 科
Siniperca whitehensi (Boulenger)
头略尖,口较大,下颌稍向前突出。鼻孔离眼前缘远。上下颌犬齿不发达。鳃耙一般为7。幽门垂扁平不分枝,共分三叶。在同类鱼中鳞片稍大。眼后缘的鳃人上有三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
喜生活于流水环境。个体不大。分布于浙江、广西及海南岛等地主要河流中。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
体较高、侧扁,背部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上颌后伸至眼后缘。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幽门垂200左右。
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凶猛性鱼类,食其他鱼类和虾。生殖季节在5~7月,产浮性卵。肉质优良,少细刺,向披誉为名贵鱼。产最较高。现已试行人工繁殖和饲养。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要水系。
Siniperca roulei Wu
(竹筒鳜)
体较细长。头尖长。下颌突出,犬齿成单行;上颌后伸至眼中部的上缘,其前部犬齿为多行。鳃耙退化。颊部、鳃盖及腹鳍前的腹面均有鳞片。幽门垂约10个。
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湖泊中较少。个体小,常见的体长100~200毫米。数最不多。
分布于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
Siniperca kneri Garman
(母猪壳、刺薄鱼、羊眼桂鱼)
体形与鳜相似。眼较大。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幽门垂68~95。
生活习性与鳜相仿。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性凶猛,以鱼、虾为食。最大个体可达5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少细刺,为名贵鱼类。
分布于长江水系。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er
(岩鳜鱼)
外形似鳜。鳃耙4枚。侧线鳞104~124。幽门垂45~33。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
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流水环境。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Siniperca loona Wu
(铜钱鳜)
体侧扁,背部呈弧形,口端位,上下颌几等长;口较小,上颌后端达眼中部。眼大。鳃耙6~8。侧线鳞64~70。幽门垂10个左右。体色深暗。
栖居山溪的缓水区。个体小,常见为60~120毫米。数量不多。
分布于卞湖南、广西各水系。
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nnes)
(鲈板、鲈子鱼、板鲈、花鲈)
体长,侧扁。口大,稍倾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具3枚大刺。鳃盖骨后端有1刺。体被小[木节]鳞。背鳍2个;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由13根软刺组成。腹鳍胸位。尾鳍叉形。
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市斤,一般为3~5市斤。肉味鲜美。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我同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
[鱼甾]科
[鱼甾] [鱼甾]科
Mugil cephalus Linnaeus
(乌[鱼甾]、白眼)
体呈圆筒状。头短,前部平扁。吻宽,下颌前端有一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台。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体侧纵列鳞38~41。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臀鳍3,8。尾鳍叉形。
近岸生活,能适应淡水、咸淡水或海水等不同环境。成鱼以着生泥表的硅藻和其他生物为食。体型较大,体长可达800毫米。肉细嫩、富含脂肪,属上等食用鱼类。产量高,是海港养殖对象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
Liza soiuy (Basilewsky)
(赤眼[鱼甾]、梭鱼)
体形似鲍。眼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体侧纵列鳞41~47。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条3,9。尾鳍凹形。
近海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及江河口咸淡水中,亦能到淡水中生活。食浮游生物。在浅海和河口咸淡水中产卵。生殖季节为4~6月。个体较大。是上等食用鱼炎,也是优良的咸淡水养殖品种。分布于沿海和各江河口。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5-4-29 21:24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