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gobio vaillanti vaillanti (sauvage)
(马头鱼)
头大,吻扁,唇厚。下唇为3叶,中叶椭圆形,具发达的乳突;后缘游离。须1对,约等于眼径。腹部在胸鳍基之前裸露。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下层。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使用道具 举报
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
(爬虎鱼、沙锤)
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Abbottina obtusirostris (Wu et Wang)
(棒花鱼)
体粗短。吻短钝,鼻孔前方凹陷。上唇具乳突,下唇两侧叶有小乳突。上下颁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5~36。在生殖期间雄鱼体色浓黑,胸鳍不分枝鳍条变川,并具珠星。
为小型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
Abbottina guentheri Banarescu
体纤小,尾柄细长。头切、吻略尖,口小,上唇无褶皱,下唇不发达,中央具一对圆形肉突,上布细小颗粒突起。须一对,粗短。侧线鳞36~38。
Abbottina tungtingensis (Nichols)
体较细,吻背面无明显凹陷。唇发达,密布小乳突,下唇两侧叶发盲。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8~39。
底层小型鱼类,数量较少。分布于洞庭湖和沅水系。
Abbottina tafangensis (Wang)
体较粗壮,尾柄较高。唇发达,具乳突,上唇乳突尖形;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3~34。背鳍条特别延长。胸鳍未端几达腹鳍起点。
为底层小型鱼类,数量不多。分布于富春江水系。
Platysmacheilus longibarbatus Lo,Yao et Chen
体前部浑圆,后邻稍侧扁。口下位。上下颌均具角质边缘。上唇具褶皱,边缘有细缺刻;下唇连成一片,具乳突,后缘游离,分裂成流苏状,中央有深缺刻。须1对,较长。胸腹部裸露。
生活在流水中的小型鱼类,底栖;数量甚少。分布于长江水系。
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
(猪尾巴、麻条鱼)
体较长,头小,腹面平坦,尾柄细长。唇厚,具小乳突。须1对。侧线鳞57~61.胸部具鳞。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
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及大湖泊中。主食底栖动物。为同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常见体·长约250毫米。肉厚,含脂量高。分布广,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均产。
Jaurogobio 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
(钉公于)
体较短小,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径与眼间距相等。唇简单,无乳突,须1对。侧线鳞40~44。胸部裸露。
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下层,数量少。分布于长江水系。
Saurogobio xiangjiangensis Tang
头较大,体细长。体长为尾柄高的22倍以上。唇厚,具乳突;下唇中部有一大的肉质突。侧线鳞52~53。胸部裸露。
生活在江河底层的小型鱼类。产于湘江上游。
Gobiobotia (Progobiobotia) abbreviata Fang et Wang
体较短,尾柄细。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侧线鳞38~40;侧线上鳞6片。腹鳍之前的胸腹部裸露。
营底栖中活,硒息于底质为沙合的江河流水环境,食无脊椎动物。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
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
(船钉子、白杨鱼)
头较长,吻部在鼻孔前下凹。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唇发达,具显著小乳突,下唇后缘游离。须1对。侧线鳞47~49。胸部裸露。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底层、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6月,漂流性卵。体较肥壮,数量较多。
分布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
Gobiobotia (Gobiobotia) ichangensis Fang
(叉婆子、沙胡子、石虎鱼)
体稍长。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位于口角须起点之前(见左上图)。侧线上鳞5~6片,体侧6半部的鳞片皆具棱脊。腹鳍基部之前的胸腹邻裸露。胸鳍第2根鳍条呈丝状延长,到达或超过腹鳍起点。
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的沙石底上,食无脊动物。分布于长江水系。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Tchang
(燕尾条、叉婆于)
体前部圆筒形,尾部侧扁。头宽大,眼极小,眼径小于鼻孔径。须4对,第1对颐须起点同口角须起点相平列。鳞片细小,侧线上鳞9~11片。腹面自颊部至臀鳍裸露。
尾鳍深分叉。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于江河的流水环境中,上食无脊椎动物。分布于长江上游。
Gobiobotia (Xenophysogobio) nudicorpa Huang et Zhang
体完全裸露。侧线完全。须仅3对,细小,口角须未端达眼前缘下方;颐须2对。尾鳍深叉。
生活于山溪小河底层的小型鱼类,常见体长为60~100毫米。数最极少。产于岷江水系。
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青鲩、螺蛳青)
体长筒形,吻较尖。下咽齿1行,4枚,臼齿状。
栖息于大江河和湖泊的下层。主食软体动物。为人型经济鱼类,生长迅速,3年鱼可长至7~8市斤。最大可达140市斤。4~5龄成熟,繁殖期5~7月,在江河中产漂浮性卵,膜径5~6毫米。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具白色颗粒状珠星,胸鳍上有呈带状的密集珠星。
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并且是主要的养殖对象之一。以江、浙两省养殖青鱼最为有名。肉质优良,胆可人药。
分布广泛,以长江中下游出产较冬。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草鲩,白鲩)
体形与青鱼相仿,吻略钝,下咽齿2行,呈梳形。
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为草食性鱼夹。3~4龄成熟,4~7月繁殖,产漂流性卵.膜径5毫米左右。生殖季节成熟亲鱼胸鳍条上出现珠星。
大型经济鱼类,最重达70市斤,生长迅速,3年鱼可达近10市斤。肉质佳,产量高,为我国优良的饲养鱼类。
分布广,自华南至东北部产此鱼。
Luciobrama macrocephalalus(Lacepede)
(尖头[鱼感]、马头[鱼宗]、鸭嘴[鱼宗])
体长、头下,吻长平扁,口上位,鳞片细小.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大型凶猛性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下层,以鱼为食。在鱼苗阶段即吞食其他种的鱼苗。产卵期4~7月,在江河急流处产漂流性卵。生长快,1龄鱼可长至2市斤,最大重达100市斤以上。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竿鱼、大口[鱼感])
体修长,头锥形,吻部尖。下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合。鳞细小。背鳍起点位于腹鳍之后上方。
大型凶猛性鱼类,游动迅速,常在敞水区域追捕鲢、鳙、[鱼白]类等鱼为食。体重30斤的[鱼感]鱼,能吞食8~9市斤重的鲤鱼。从鱼苗开始就吞食其他鱼苗,在长江生殖季节为4~6月,产漂流性卵。
个体大,最大重达100余市斤。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约7市斤。天然产量高,本身具有经济价值,但因大量吞食其他经济鱼类,被视为害鱼,在放养水面内须注意清除。
分布很广,全面各主要水系均产。
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
(刁子、刁杆、麦杆刁)
体呈长圆筒形,头小而尖,口小。鳞片中等大小,尾鳍未端尖,分叉深。
有江湖洄游习性,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漂流性卵,7~9月进入湖泊肥育。食物以水生昆虫、枝角类为主,也食小虾。为中型经济鱼类,最大可长至20余市斤,肉质优良。
分布了长江以南各水体。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5-4-29 21:24 , Processed in 1.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