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SQ

[分享]中国淡水鱼类图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刺鳅 刺鳅科

Mastacembeius armatus (Lacepede)

(纳锥、石锥、粗麻割、刀枪鱼)

体细长,稍侧扁,尾部甚扁薄。吻极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裂浅。具细齿。有眼下刺。体鳞甚细。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且连尾鳍;胸鳍短圆;无腹鳍。体侧有多数块状网纹或纵波纹。

栖息在砂石底的江河溪流,常藏匿于石缝洞穴,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体重可达0.5kg。肉细嫩,味佳,群众喜食。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鲆 鲆科

Tephrinectes sinensis Lacepede

体呈卵圆形,甚侧扁,尾柄短高。吻颇短。两眼位于头左侧。口大,端位,斜裂。两颌具锥形齿数行。鳞片细小,有眼侧褐色,被弱栉鳞;无眼侧白色,被圆鳞。背、臀鳍基部均长。背鳍起点始于上眼中部;胸、腹鳍均短小;尾鳍双截形。有眼侧头、体部散有小黑点,奇鳍上有大形暗斑。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沿海浅水区,亦进入咸淡水、淡水。分布于南海北部、东海南部及江河口。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弓斑东方鲀 鲀科

Fugu ocellatus (Osbeck)

(鸡抱、抱锅)


体椭圆形,尾部尖细。吻钝。口小,端位。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体裸露,仅背、腹部门中密布小刺。背、臀鳍相对;胸鳍宽短;无腹鳍;尾鳍截形。背侧具1鞍状斑,背鳍基部有1大黑斑。

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以贝类、甲壳类和小鱼为食。多栖息于沿海及河口附近。遇敌时吸气胀成球形,漂浮水面。春季溯河繁殖。幼鱼在淡水肥育,翌春入海。个体小,常见体长100~150 mm。血及内脏剧毒,须慎食。血、肉和内脏均可入药。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其江河下游。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斑腰单孔鲀 鲀科
Tetraodon leiurus Bleeker

体粗短,椭圆形,尾柄细短。头大,背面宽。口小,端位,牙板发达,眼大,外突,眼间宽,皮质鼻突较小。体无鳞。各鳍均短宽,背、臀鳍几相对:无腹鳍,尾鳍近弧形。体背侧密布暗褐色圆斑,背鳍前下方具一暗色眼状环斑。

营底层生活。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澜沧江上游。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中华鲟 鲟科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鳇鱼、腊子)

  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28

  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

  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23:55: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江鲟 鲟科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鲟鱼、沙腊子

  各行骨板问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

  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鱼卵可加上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23:55:5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鲟 白鲟科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象鱼、鲟钻子

  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23:56: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鲱科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三黎鱼、三来)

  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

  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

  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人河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23:56: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短颌[鱼齐] [鱼是]

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毛花鱼)

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

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8 23:57:3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齐] [鱼是]

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

(刀鱼、毛花鱼)

体极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无侧线,纵列鳞7483。胸腹部具棱鳞。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

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成鱼食小鱼虾。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重280克。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01: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鱼 银鱼科

He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面条鱼、面鱼)

体细长,为体高的11倍左右。下颌缝合处有肉质垂。舌上无齿。胸鳍条89。体透明。

洄游性鱼类,34月从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产卵。亲鱼产卵后死亡。生活在水体上层。个体虽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间数量较大,形成鱼汛。味颇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0:2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银鱼 银鱼科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齿。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十至胸鳍基部。体透明。

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上层,在江河、湖泊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虾、小鱼。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0: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短吻银鱼 银鱼科

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

(小银鱼)

体细长。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无舌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体透明。

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味鲜美,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0:4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鳗鲡 鳗鲡科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鳝、鳗)

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

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1:0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胭脂鱼 胭脂鱼科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黄排、火烧鳊)

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突起。下咽齿一行,数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红色的宽条。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

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源保护。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1:1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沙鳅 鳅科

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钢鳅)

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

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1:2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斑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1:4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昌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湖底层。分布于长江中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3:0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8 2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漓江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颐部无突起。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颊部具鳞。腹鳍未端达到肛门。尾柄较高。

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底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0:28:4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2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花鱼、花斑鳅)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

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5-4-20 09:42 , Processed in 1.0625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