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其實早熟的魚也代表著成長高峰週期較短,而這種魚通常邁向衰老的速度也較早(當然也有例外)!會有這種說法是因為錦鯉的生理成長週期和人類有點相似。當魚在青春期和青春期前是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一旦過了這段時期發育速度會迅速減緩,而身體也會做好養育下一代的準備,變的成熟美麗,這時便是這魚的顛峰期。顛峰期會持續一陣子,至於能維持多久要看血統特性,生活環境,飼育方式,及配種於否等因素影響!
要說明一點的是,成長速度快的魚,並不是救代表著早熟,有些是野性血緣或強勢魚種的表現!魚是否為早熟要看齊顛峰期來得早還是來的晚!
晚熟型的魚成長顛峰的週期拖的比較長,如果以同一血統的魚來說,這種魚通常到後來體型都會大於同胎較早熟的魚,而魚的顛峰期也會出現在體型已經長成巨型之時。雖然說要花比較長的時間等待,及有較高的風險,但是相對的是擁有者能保有這種魚較長的時間。大家應該都會有同感,當一條魚的狀態是在上坡時,大家對他的期待及價值判斷總是高於一條走下坡的魚。同樣花五萬元,一條魚只能讓你玩六七年(六七年後就走下坡),跟一條魚可以玩12,13年(13歲後才走下坡,雖然這條魚要八,九歲才到顛峰),哪一種魚比較值得?這就是為甚麼有些人會比較喜歡晚熟型的魚的原因。
15. 請各位看一下最後一張照片,放在兩個FOK揚水馬達出水口的大型管狀物!可能有很多鯉友看過,我在這裡說一下讓沒見過的鯉友瞭解一下這東西。這是日本一家廠商發明的增氧器,其原理是將巨大的水分子團,用強力磁場使與其他化合物糾結在一起的巨大水分子團急速旋轉,造成水分子與其他化合物的鍵破裂。如此化合物會被分離出來,而巨大的水分子團也會被分離成較小的水分子團或單一的水分子!如此一來單位體積內的水分子跟氧氣接觸面積就加大所以氧溶解速率就會變快,而且單位體積內可以有更多水分子可以跟更氧產生鍵結,所以溶氧量會增加!(當水非純淨,而含有其他化合物雜質時,水分子會和這些化合物產生鍵結,變成巨大的分子團,這種與其他化合物結合而成的巨大水分子團是無法和氧氣在結合的)
這公司的增氧器有兩型,照片看到的是低壓型,管口較粗是用在大型揚水器末端!另一行是高壓型,效果較好,口徑如中型水管(有不同口徑)粗細,是用在出水口是中口徑水管時!
以前曾經使用過,效果很好,池水溶氧量可以達到接近飽和。厲害的是,池底的溶氧量也可接近飽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增氧器出水口附近不能放植物,出水口附近的植物葉子很容易就枯黃死掉。這是因為增氧器會使水中的硝酸,亞硝酸,和氨之類的有和物質揮發,所以靠近出水口的樹葉會被燻枯掉!
這東西原理聽起來很高深,不過構造很簡單,但單價卻很貴!
16. 這條魚若真是母魚,那場主可能小看這條魚了!依我的觀念,這種體型的魚(如果是母魚)應該是卵巢還沒到發育成熟的階段,也就是晚熟型的立鯉!這種魚在爆發力來時會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暴長身長及重量感,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突破85cm甚至90cm。不過這條魚最珍貴的是質地,仙助系的緋盤少有這種表現尤其是母魚,再配上柔軟有厚度及光澤的最高級白地,巨型鯉很難找到這麼好質地的魚!再說模樣,多數的圓形緋盤,且緋盤都在側線以上,這種模樣雖然在品評會中比較吃虧,但在作種魚的遺傳上是有一定的意義,大型種魚中很難找到有這種特徵的魚!
不過我還是很懷疑這魚的性別!
1.成長速度:這種長大後成長速度變慢的現象比較像公魚。
2.體型:不是因為瘦,而是這魚肌理的線條欠缺母魚那種柔軟的感覺。
3.質地: 這魚的緋盤不止紅,感覺上還比較硬,和母魚的柔和感是不太一樣的。這種緋盤的母魚在大日的一些血統上有看過,但是在仙助的魚就少見了!
17. 不論南北方,成熟後的魚還是讓魚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生理循環比較好。例如南方冬天最冷也有五到十度,而一般冬季都有十度以上的氣溫,照理說除特殊幾天的十度以下低溫以外其餘時日都可餵食。但一年四季都餵食的結果是,魚在隔年不長身長只長肚子,魚的質地變的較粗糙!這個結果牽扯到魚一年四季的生理週期。春天產卵,夏天成長,秋天囤積脂肪,冬天休養生息。冬天是休養生息消耗體內囤積脂肪的時期,如果這個時候再餵食,魚體內囤積的脂肪完全沒有消耗,一直再累積到下一年,魚不但會變的痴肥且生理狀況不佳,反映在體表的上的就會是光澤盡失皮膚粗糙!而且冬末出春時事卵巢中卵子發育的時期,如果這個時候不禁食,魚卵就會充分發育熟成,到了春天母魚就會大腹便便。如果這段時間如果有禁食,就會阻斷卵巢發育,隔年母魚就比較不會有明顯的抱卵現象!建議不論氣溫也沒有達到禁食的標準都要選擇在最冷的時期中給予禁食至少一個月,冬末初春也盡量不要餵食高蛋白的飼料。
18. 不過銀鱗的魚除了少數特例外通常也都很少長到大型。所以大型的銀鱗種魚應該很難得,除了阪井是特例外,一般業者繁殖銀鱗通常是著重在銀鱗的品質及長久保持上,並沒有刻意要作大型,所以種魚選擇都是以擁有漂亮整齊且延伸到側線附近銀鱗的種魚作繁殖,而這樣的種魚都是很小型的。我想銀鱗茶鯉應該也是這種生產方針下產物,所以擁有美麗銀鱗的茶鯉通常都無法長的像茶鯉一樣巨型!(以前的日本業者曾說過,金銀鱗的遺傳似乎跟體型互斥。小魚的銀鱗再美,魚一長大就會慢慢消失,而一直保有美麗銀鱗的魚大多是那些長不大的魚!)
19. 根據海鯉兄所述,我的感覺很像是潛水病。以前跟日本業者討論時,他們說潛水病是因為魚鏢出了問題導致魚在水中無法平衡,所以在不活動時,只能沈在池底!至於所引發的原因倒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初期用廣效性的抗生素皮下注射聽說有復原的例子,不過通常看到的案例結果都比較不理想。
其實這個病我是很久前在台灣的一個日本業者那裡第一次看到,由於案例很多都是日本進口的魚,而且沒看過發生在小魚身上!所以我有想到一些原因,說出來跟各位討論交流一下。
首先說明,魚要是身體不舒服,就會體力衰退減少活動,有時也會趴在池底。不過這種魚的特徵就是沒有活力而且食慾也不佳,就是俗語說的要死不活的樣子,這跟潛水並不太一樣。潛水並是因為魚的平衡器官魚鏢出了狀況,所以無法在水中平衡。所以觀察魚的活動時,魚游的很有活力(甚至說是吃力,因為需要靠魚鰭和魚尾的力量才能在水中游動,完全無法漂浮),但只要一停止活動,於馬上又會沈入水底!所以潛水病的魚初期食慾都很正常。
再來談潛水病的造成原因,我認為應該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生理疾病所造成的,如魚鏢發炎的情況,我想日本業者說初期可以治療的案例應該就是這種。第二種就是外力所造成的魚標受到傷害,這也是我最常看到的例子。這種例子最常看到發生在進口魚身上。快則在運到後幾個禮拜內病發,慢則幾個月!其實我認為這是因為空運所造成的!要知道魚都是放在貨艙,而貨艙對氣壓的管控又不如客艙。我們坐飛機時都會覺得耳膜對高空氣壓變化的不適,而魚的魚鏢(魚鏢內都是空氣)應該也一樣。所以如果魚鏢較脆弱魚,在經過高低空壓力驟變,如果又遇到貨艙氣壓管控不當的話,魚鏢就可能因貨艙的輕微失壓會受到永久性的傷害!如果是這樣而造成的潛水並,應該要治癒的機率就比較低了!
20. 我想提一下關於我看了這條魚狀況的想法,跟各位鯉友交流一下!其實我很讚成海鯉兄的觀點,魚有甚麼地方不舒服,一定會在某些地方表現出來!
其實緋盤會崩成這樣通常是在幼魚時期比較常發生,長到一定的尺寸後,就算緋盤再弱,長的再快,也頂多是拉出間隙,緋盤厚度很薄,邊際被拉碎等狀況,很少會像這樣會整個崩掉的。大家回想看看一般看到這種情形的大於都比較常在哪些魚身上看到?
其實這種狀況,最常看到的是,種魚和老魚。這兩種魚的共同點就是體力衰竭,身理的狀況很弱。老魚我想大家都懂,而種魚是因為產卵對魚來說是一種很傷魚的行為,所以通常只要產卵次數多一點或上了年紀的種魚,通常緋盤都會退掉或崩掉。如果大家也同意這種觀點的話,我想再回頭看看這條魚,大家應該就對這個問題比較有頭緒了吧?
這種尺寸的魚緋盤會崩成這樣,大多是身體狀況出了問題才會如此。就如同人生了重病,有時候頭髮牙齒都會異常的掉落一樣!
PS:緋盤對溫度的忍耐度遠比魚的個體還低,也就是說在高溫的環境下,雖然還不到魚會死亡的條件,但緋盤的色素細胞已經被破壞!當色素細胞被破壞到一定的程度時,魚的斐盤就會崩掉!所以要慎防夏天高溫,尤其是魚的運輸時!
21. 一般都是加在自己調的飼料中,也沒甚麼特殊的。不過要注意的是,脂溶性的維生素如維生素E,要在飼料中加入油脂以幫助吸收(我以前是用植物性奶油)。如果是顆粒性飼料,可以用會黏附在顆粒外面的的介質來操作,如蜂蜜(水溶性)或植物性奶油(脂溶性),調好等稍微陰乾後在餵食。不過如果要在生化池使用那使用量和次數要稍加增酌,不然會污染水質!用這個方法可以在顆粒飼料中加入一些添加劑,如綠藻粉和維生素等,來增加營養及作實驗!
22. 這個討論很好,希望一些有想法的同好都能提出看法!我再提出兩點我的想法,大家一起腦力激盪一下!
1.塑膠袋是可看成密封容器但非剛體,所以塑膠袋內的氣壓一定要跟外界的氣壓平衡否則會被壓縮或漲大撐破!大家如果有機會目睹日本空運的魚拆箱時,一定會發現塑膠袋內的氧氣沒有像國內魚場一樣灌的飽飽的,而是灌六七分飽而已!這個原因就是因為怕空運時高空低壓會讓原來在塑膠袋內灌入一大氣壓或略大於一大氣壓的氧,體積膨脹而漲破塑膠袋。如果塑膠袋膨脹讓袋內的氧氣與外界氣壓平衡,雖然最後不一定能達到內外氣壓一樣(因為塑膠袋能膨脹的體積有限制)但很肯定的袋內的氣壓力也已經變小了!如果塑膠袋會因為氣壓的變化而體積漲大縮小甚至漲破,那在袋內魚體內的魚鏢會不會呢?
2.其實我還是比較傾向於一般業者稱為潛水病(不只是魚趴在池底)的病因是跟魚鏢有關,是因為潛水病的病魚的動作。如果是一般內臟或是心血管有問題而造成魚的游動有困難的話,其實是可以看到魚有漂浮的動作。也就是說,魚的游動會有氣無力,但卻還能以緩慢的動作在水中(非貼於水底)輕輕漫遊。而如果是疼痛,那動作更是又小又慢。但潛水病的魚的動作卻是讓人覺得很大,因為特別大所以看起來很吃力。而且尾和鰭一不划動就馬上沈入池底,感覺上就像魚喪失浮力一般。因為失去浮力所以才需要用更大的力量來得到在水中的上升力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