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东游西逛

看图识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鱼(Coreius heterodon)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尖头、水密子、尖头棒、尖头水密子、退鳅、假肥沱、麻花鱼、桔棒、竹鱼、黄道士、铜钱扣、金鳅。英文名:Brass gudgeon , Bronze gudgeon 。
  体细长,前端圆棒状,后端稍侧扁。头小,锥形;眼细小;口下位,狭小呈马蹄形;头长为口宽的7-9倍。下咽齿末端稍呈钩状;须1对,末端超过眼后缘。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体呈黄铜色,各鳍浅黄色。
  铜鱼栖息于江河流水环境的下层,习惯于集群游弋,通常一个群体由几十到几百个体组成。冬季至深水河槽或深潭的岩石间隙越冬。性成熟年龄为2-3龄,生殖期为4-6月,多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繁殖,受精卵随江水漂流发育,怀卵量为2-20万粒。铜鱼的摄食强度很大,肠管常充满食物。其食物组成主要为淡水壳菜、蚬、螺蛳及软体动物等,其次是高等植物碎片和某些硅藻,属于杂食性鱼类。其鱼苗和幼鱼吞食其它鱼的鱼苗,性极饕餮,为家鱼苗的大敌害之一。
  铜鱼多见于长江流域的干支流和有流水灌注的湖泊中;静水湖泊中较为少见。
  长江中另一种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俗称:肥沱,方头水密子,英文名:Largemouth bronze gudgeon 。其形态区别在于口宽阔,呈弧形;须长可达胸鳍基部。胸鳍后伸远超过腹鳍基部。这种鱼生活习性与铜鱼相似,但分布主要在于长江上游,而中游较少。
  黄河产的北方铜鱼(Coreius septentrionalis)俗称:鸽子鱼,尖嘴水密子,英文名:Northern bronze gudgeon 。与普通铜鱼的区别为口较宽,头长为口宽的6倍以下;下咽齿末端斜切。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普通铜鱼相似,但分布仅限于黄河。
  铜鱼生长迅速,在长江、黄河的天然产量很高,一般个体重0.5-1公斤,最大者达3.5-4公斤。在长江上游、汉水中游及黄河流域的清远一带产量极其丰富,为一重要经济鱼类。铜鱼肉质细嫩,味腴美,体内富含脂肪,骨刺较少,因而列为上等鱼品。特别在黄河流域,鸽子鱼久负盛名,当地视为一种珍贵特产鱼品。铜鱼每年产卵成群进入支流觅食肥育,8-9月逐渐回到干流或在支流寻找越冬场所,此时铜鱼最为肥壮,渔民常称为“退鳅”。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david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鱼亚属。俗称:雅鱼、重口、重口细鳞鱼、重唇细鳞鱼、细甲鱼。英文名:David’s schizothoracin 。
  体长,稍侧扁,头呈锥形,口下位,呈马蹄形。上下唇为肉质,肥厚,下唇分3叶;较小个体的中间叶明显,较大个体中间叶极小,被左右下唇叶所遮盖;左右两叶宽阔,成为后缘游离的唇褶。唇后沟连续;下颌内侧轻微角质化,但不成为锐利角质缘。须2对,约等长或颌须稍长,吻须达到眼前缘或超过,颌须末端超过眼的后缘。鳞细小,排列整齐,胸部和腹部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具有覆瓦状的较大鳞片,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背鳍刺弱,但后缘具有锯齿。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在部分较小的个体中上部出现有黑色细斑,尾鳍淡红色。在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有白色的珠星。
  重口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的沱中,摄食季节在底质为沙和砾石、水流湍急的环境中活动,秋后向下游动,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岩洞中越冬。生殖季节一般在8-9月,产卵于水流较急的砾石河床中。以动物性食料为主食,其口能自由伸缩,在砾石下摄食;食物中几乎90%是水生昆虫和昆虫幼体,也吞食小型鱼类、小虾及极少量的着生藻类。
  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见多。
  此种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产量丰富,在产区的产量仅次于齐口裂腹鱼。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与齐口裂腹鱼同以“雅安砂锅鱼头”而闻名四方。除肉可食用外,其卵虽有毒,煮熟后也可食。系长江上游各支流水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当地发展中小型水体养殖业的放养对象。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俗称:红梢子,尖头红梢子。英文名:Mongolian culter 。
  体长,侧扁,头部背面平直,头后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颌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鳍基甚至肛门有腹棱,背鳍具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深,两叶末端尖,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部及头部呈浅棕色,腹部银白,背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及尾鳍上叶均为浅黄色,尾鳍下叶为桔红色。
  平时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的中、上层,游动敏捷,活动较分散。5-7月集群繁殖,冬季多集中在河流深水处或湖泊的深潭越冬。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小鱼为主食。
  分布广,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南岛、珠江等水系均有记录。国外见于俄罗斯。
  该鱼生长速度及个体虽不及翘嘴鲌,但分布极广泛,天然产量占一定比重。常见个体约500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肉质鲜嫩而不腥,其蛋白质含量为15.3%,脂肪为5.0%,故经济价值也较大。
  肉性味甘、温,有利水、消水肿之功效。入药可用以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鲻(Mugil cephalus)属鲻形目,鲻科,鲻属。俗称:乌鲻,白眼,博头,乌仔鱼,乌头,尖头鱼;日本称“鰡”。英文名:Striped mullet 。
  体呈圆筒形,背部较平直,腹部圆,前部平扁,向后渐侧扁。头短,平扁,吻宽而短,口小,亚下位,呈“人”字形。唇厚,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完全被眶前骨掩盖,后端不外露。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的凹陷嵌合,上下颌边缘具有绒毛状细齿。眼大,外披有一层厚的脂膜,称脂眼睑,盖住瞳孔的1/3。鳞大,除吻部外全体被鳞;胸鳍位置高,与眼平行,基部有一大的长形鳞片;腹鳍腋部也有一个三角形瓣状的大鳞;侧线不明显。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短小,由4根硬棘组成,位于体正中;第二背鳍在身体后部,与臀鳍相对。尾鳍叉形。头部及体背苍黑色,体两侧灰白色,体侧上半部有7条纵的黑色条纹,腹部白色,各条纹间有银白色的斑点,各鳍灰白色。
  鯔为近岸生活的海产鱼类,尤喜栖息于咸淡水混合的水体和江河入口处,也有上溯至纯淡水江段的。性活泼,善跳跃,对环境适应力强,在淡水、咸淡水和盐度高达40‰的海水都能生活,属中下层鱼类。雄鱼性成熟一般为4龄,雌鱼为5龄,生殖期为3-4月,在浅海接近河口处产卵。幼鱼有集群随水流进入河口及海湾内的习性。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料,长大后则摄食硅藻或刮取固着于泥表的生物。
  鯔鱼广泛分布于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河流中,资源丰富。它生长迅速,体型较大,体长可达80厘米,产量很高,为世界各地港养的主要对象。沿海地区从前都在一定时期捕捞天然鱼苗进行养殖。我国的养鯔业在宋代已见记载。1958年以后,人工繁殖试验取得成功,解决了养殖业的鱼苗供应问题。鯔鱼肉细嫩,富含脂肪,属于上等食用鱼类。苏浙一带的渔民以前有利用幼鱼集群进入河口和海湾的习性大量捕捞幼鱼,进行腌制,称之为“鯔鱼生”。
  肌肉入药,有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之功效,主治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及贫血诸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鲶(Silurus spp)属鲶形目,鲶科,鲶属。俗称:鲶,鲶巴郎。泥鱼。英文名:Oriental sheatfish , Far east asian catfish 。
  体长,头部平扁,头后侧扁。口阔,上位,下颌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毛状细齿。成鱼须2对,幼鱼期须3对。眼小,体光滑无鳞。背鳍萎缩呈丛状;胸鳍有1根硬刺,其前缘有锯齿;臀鳍长,后端与尾鳍相联;尾鳍小,呈斜切形。体呈灰褐色,具黑色斑块,有时全身黑色,腹部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幼鱼期体黄绿色。
  常见鲶有两种:大口鲶(S.soldatovi ,俗称:河鲶)和鲶(S.asotus ,土鲶)。其形态差异为:大口鲶的口裂较深,末端至少可达眼球中点下方;颌须达胸鳍基部;胸鳍刺前缘粗糙或有微弱的锯齿。土鲶的口裂较浅,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颌须末端可达胸鳍后端;胸鳍刺前缘有明显的锯齿。
  平时喜欢栖息于江河缓流水域和湖泊的中、下层,亦能适应于流水中生活。白天多隐蔽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的底层,晚间则非常活跃,喜游至浅水处觅食。捕食对象多为小鱼,也食蝦和水生昆虫,属于底栖肉食性鱼类。秋后则居于深水或在污泥中越冬,冬季的摄食程度也减弱。河鲶4龄达初次性成熟,土鲶1龄即成熟。亲鱼于4-7月,每当雨后,在有一定水流的平坦的砂质水域产卵,卵粘附在细砂底质或石缝中发育孵化,仔鱼分散生活。
  鲶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国外见于俄罗斯海滨省、日本本州及朝鲜。
  河鲶为一种大型鱼类,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土鲶个体较小,生长也较慢,最大个体长仅达80厘米左右,重4公斤。鲶的天然产量很高,肉质细嫩、少刺,冬季肉味尤为鲜美。其蛋白质含量为14.4%,脂肪为20.6%,是优良而贵重的食用鱼之一。
  鲶鱼肉性味甘、温,有利水、催乳之功效。用其与香菜、香油炖食,或与豆腐炖食(不加盐),可用于水肿病人利尿;熬汤可在产妇乳汁不足时起催乳;它对治疗黄胆、肺病、心脏病、五痔下血、肛痛等症,也有一定疗效。鲶鱼鳔性味甘、咸、平,有滋补之功效;入药可治呕血不止、阴疮、瘘疮等症。鲶鱼卵有毒,鱼卵毒虽能为热所破坏,但若烧煮时间过短,食后仍会引起中毒,症状主要为腹痛和腹泻。此外,其胸鳍刺有毒腺,被刺后即感剧痛,创口出血,一般不红肿,捕捉时应加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

鲤(Cyprinus carpio)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俗称:鲤拐子,毛子,鲤子,鮘仔。英文名:Carp , Common carp 。
  体侧扁而腹圆,头后背部稍隆起。口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比吻须长。下咽齿主行呈臼齿状。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而带锯齿的硬刺。鳞较大,身体背部呈灰黑色,体侧青灰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臀鳍和尾鳍下叶呈桔黄色。

鲤平时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低层,冬季游泳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鲤对水体环境适应性极强,能耐寒、耐碱、耐缺氧。鲤的成鱼是以底栖软体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幼鱼期则以大型浮游动物为主食。多数1岁鱼就达到性成熟,生殖期随生长地区不同而有所变化。珠江流域因气候温暖,2月底或3月初即开始产卵;长江、黄河流域多集中在4-5月;东北地区比较寒冷,6月才开始产卵。产卵场多在河湾或湖汊的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产卵,鱼卵粘附于水草上发育。亲鱼生殖后即转入肥育期。
  提起鲤鱼,人们就会联想到我国古代四大名鱼之一的黄河鲤,还有著名的观赏鱼:红鲤、镜鲤,以及众多养殖品种。鲤鱼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种类之一。
  鲤鱼是世界上最早养殖的鱼类,据史料查证,远在纪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开始池塘养殖。据《诗经》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竭力主张发展池塘养鲤,他认为:“蓄养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在古代中国民间有“养鱼种竹千倍利”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在周代,鲤鱼已成为最名贵的食品之一。周宣王讨伐 严狁获胜,特以“包鳖脍鲤”大宴诸候。《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相传孔子生一儿子,鲁昭公赐孔子鲤鱼,孔子为感激君主的赐予,为其子取名鲤,字伯鱼。孟子曾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梁代陶宏景认为,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至2200多年前的汉代,池塘养鲤已很盛行,从皇室到地主,都经营着养鲤业,并从自给性逐步发展至商品性生产。到了唐代,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因而鲤鱼跳上了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朝庭使用的凭信——符,也刻成鲤的形状,皇帝把鲤形佩鱼赐给大臣,用以显示尊荣。于是“养鲤”、“捕鲤”、“卖鲤”、“食鲤”都成为皇族最大的禁忌,违者必处以重罚。唐朝法律规定,捕获鲤鱼必须立即放生,凡出售者罚打六十大板。在唐代的300年间,养鱼户只好另觅养殖对象,逐渐发现最理想的养殖鱼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唐代以后,显然恢复了养鲤业,但因鲤鱼生长缓慢,故只能屈居配角。
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明代洪武初年,诗人杨基在诗中写道:“春风吹雨湿衣裙,绿水红妆画不如,却是汉阳川上女,过江来买武昌鱼”,清同治年间的《江夏县志》记载:武昌黄鹄矶头出产的鲤鱼“味独鲜美,立冬后腌鱼者争购之,他省呼之曰楚鱼”。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鱼不成席”之谚语。古人还把鲤鱼当作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以示尊敬和祝贺。鲤鱼被视为勤劳、善良、坚贞、吉祥的象征。以鲤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更是比比皆是,关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和“追鱼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
  据说在元代,中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商贸往来密切,波斯人将鲤鱼带回波斯。在1150年间,欧洲十字军东征时把鲤鱼从波斯带往奥地利,以后逐渐往西欧移植。于1367年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国;1560年进入普鲁士,后进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罗斯;1830年从欧洲传入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
  鲤鱼作为观赏鱼,相传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在御花园饲养红鲤鱼。当时有一位大臣余樊学因“代天巡狩”有功,在告老返乡时,皇帝特以红鲤赏赐,令他带回故乡饲养。此鱼形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为江西婺源特产。江西兴国红鲤以及许多地方培养的镜鲤均为后来培育的鲤鱼品种。红鲤早期曾传入日本,并于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将其改良为绯鲤,初期称为“色鲤”、“花鲤”,二战后改名“锦鲤”,并被作为皇家王室贵族和达官显赫等家庭的观赏鱼,或饲养于寺院神社,故又称为“神鱼”,象征吉祥、幸福。日本人把锦鲤看成是艺术品,有水中“活的宝石”之美称,并培育出黄斑、大正三色、昭和三色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名贵品种。
  鲤鱼肌肉营养成分的组成,随品种和生长阶段而有所变异,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75.0-79.6%,蛋白质14.8-20.5%,脂肪1.1-8.7%,灰分1.0-1.2%。食用价值为每公斤鱼肉总发热量1415大卡。可食部分占鱼体重的52.02%;总重的发热量每公斤为792.4大卡。蛋白质中所含数种人体氨基酸的含量都比较高(见下表)。每百克可食部分还含糖类0.2克,热量88-115千卡,钙28.0毫克,磷175-407毫克,铁0.5-1.6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



鲤鱼的肉、胆、血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下水气、利尿消肿功效;入药可开脾健胃、利小便、消腹水、消水肿、止咳镇喘及发乳。在治疗门静脉肝硬化,慢性肾炎,消瘦性浮肿,孕妇水肿,产妇乳汁不通或量少,全身虚弱,妇女月经不调,腰疼痛,头昏心跳,不思饮食,妇女血崩,咳嗽气喘,脚气肿痛,步行艰难等症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其血可治口眼歪斜。其胆性味苦、寒、有毒,有消热、消炎、明目之功效;可治目热、赤肿青盲、耳聋、急性和慢性中耳炎。鲤鱼胆虽可治病,但胆汁有毒,这种胆汁毒素能耐热,吞食生、熟鱼胆均会中毒。中毒过程主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短期内引起胃肠症状,肝、肾功能衰竭,常合并发生心血管与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脑水肿、中毒性休克,有时虽采用改善肾功能的措施也难奏效,严重者可致死亡。
  鲤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虽各地品种极多,形态各异,但实为同一物种,唯在西南地区生活着15种地域性种类,其中分布于云南湖泊中为11种,2种在广西西江,1种在广西钦江和海南,1种在四川邛海。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快速生长转基因鲤鱼的诞生,使鲤鱼的生长速度提高140%以上,味道更鲜美,转基因鲤鱼的商品化,将为鲤鱼的养殖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弄两条放在一起养,看看谁厉害。(注意事项:1、身长要一样2、体重要相等3、牙齿要齐全4、不得人为干扰)搞个南北对抗赛。即北方淡水鱼的鱼霸(黑鱼)对南方淡水鱼的老大(豺鱼)
 斑鳢(Channa maculat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豺鱼、财鱼、文鱼、生鱼等;英文名:Taiwan snakehead 。它与乌鳢同属不同种,形态、习性均极相似。其形态差异为:乌鳢的背鳍鳍条为47-50,背鳍起点在腹鳍前上方;臀鳍鳍条为31-36,侧线鳞为60-69,尾鳍无弧形横斑;而斑鳢的背鳍鳍条为39-45,背鳍起点均在腹鳍基上方,臀鳍鳍条为26-29,侧线鳞为50-56,尾鳍有2-3条弧形横斑。
  乌鳢和斑鳢都分布广,但斑鳢仅分布于长江以南,它与乌鳢一样,生活力强,生长速度较快,出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烂变质,便于运输加工。乌鳢和斑鳢的含肉量高,营养价值高,每百克肌肉中含蛋白质18.8-19.8克,脂肪0.8-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热量82-92千卡,钙57-120毫克,磷163-400毫克,铁0.5-0.8毫克,斑鳢的肉质比乌鳢的细腻鲜美,是一种在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的鱼品。
  乌鳢和斑鳢均可入药。其肉性寒,味甘、平,有去湿利尿、通气、消胀、祛风、催乳、补血之功效;对浮肿、湿痹、小便不利、胸闷、胃胀、肺结核久治不愈、肠痔下血、麻疹、耳痛、火气上升、产妇奶少、产妇贫血、风疮、顽癣疥癩经久不愈、口眼歪斜、抽搐麻木等症,均有一定疗效。在广东、福建一带,民间还认为斑鳢有收敛生肌之功,故每当手术后多食用斑鳢,用以加速伤口的愈合。此外,也可治疗腰酸背痛、骨火、关节炎、肾炎等症。斑鳢的胆汁加冰片点眼,还可医治砂眼。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栉鰕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属鲈形目,鰕虎鱼科,鰕虎鱼亚科,栉鰕虎鱼属。俗称:庐山石鱼(江西九江县)、春鱼(湖北阳新县)、麥鱼(安徽东至县)、琴鱼(安徽泾县),古称:沙鳁。英文名:Barcheek goby 。
  体细长,前部浑圆,后部侧扁,头平扁。吻长,口阔而大,唇厚,上下颌具数排绒毛状细齿。前鳃盖上的肌肉发达。头部被鳞,胸、腹部裸露无鳞。两个背鳍不相连接,前背鳍为硬刺组成,后背鳍全是软鳍条。腹鳍在胸部合并成吸盘状。幼鱼体色微白,长至3厘米左右,开始出现色素。成鱼体色暗灰,有4条黑色分叉的宽斑带横跨背部,在侧面扩散成不规则的黑色小点。
  栉鰕虎鱼喜生活在底质为沙土、砾石、水质清亮而含氧丰富的池塘、湖泊、小河流的浅水区及山涧小溪中。平时分散居住在石隙里,用强有力的吸盘状腹鳍攀附于石壁,觅食时才从石隙中外出。成鱼喜吹跳跃,有时跳出水面,有时从一块石上跳往另一块石头。鰕虎鱼一冬龄达性成熟,每年4-5月,亲鱼开始集群,雌雄鱼互相嬉戏追逐,进行生殖活动,雌鱼用鳍翻动沙粒,将卵产于沙穴中。1-2厘米的幼鱼喜欢逆水群游。每当暴雨过后,山洪下泻的两三天内,水温上升至22℃以上,洪水陡涨并转清而流速加快时,幼鱼便于白天纷纷从湖中擁入小河,与河中幼鱼汇集结群沿着河流两侧逆流向上奋进,并不停地吞食从山涧冲刷下来的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它们晚上则沉入水底用吸盘吸附于砾石上或躲在石头缝隙中休息。4厘米以上的成鱼较少有成群溯水的现象。栉鰕虎鱼个体虽小,但性极贪婪凶残,经常采用袭击的方式吞食底栖性的更小的鱼,或用胸鳍挖掘与翻搅水底泥沙,寻找底棲无脊椎动物,以便吞食。
  栉鰕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但仅在长江中、下游才构成渔业。具有商品价值的栉鰕虎鱼,系指1-2厘米长的幼鱼。江西九江县沙河,因地处庐山脚下,所产栉鰕虎鱼因其形状特殊,味鲜美,别具风味,与庐山同享盛名,故得名“庐山石鱼”。湖北阳新县富水河的栉鰕虎鱼因其捕捞季节在春末夏初、百花盛开之时,故称为“春鱼”。而安徽东至县张溪一带以其在麥收时节捕捞,且形同麥子,故称之“麥鱼”。安徽泾县传说:远在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琴高”的隐士,来到怪石嵯峨的狮子石洞中炼丹,丹渣弃入溪水之中,便化成了“虎头蛇尾”的小鱼,自那以后,每到午夜,淙淙流水中就有了铮铮的琴声。后来,人们便把这条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也得名为“琴鱼”。自古以来,石鱼、春鱼、麥鱼、琴鱼均被列为贡品,故也统称之“贡鱼”。
  石鱼除鲜食外,作为商品的均为干制品。通常制法为:将鱼洗净晾干后,放入锅内,用文火烤干,并放入少量食油翻炒,待呈金黄色时取出,再晒一天即可装袋投放市场。每5公斤鲜鱼可加工成1公斤干鱼。鱼干的烹饪方法多为泡发后炒蛋、蒸蛋、汆汤或略煮后加麻油、酱油凉拌成冷盘,一贯被视为席上之珍品。在安徽琴溪一带,它还是名贵的饮茶珍品。当地群众每年清明前后,把捕捞之小鱼,烧盐开水(伴有茴香、茶叶、食糖等作料)炝熟,用炭火烘干,制成鱼干后,仍保持栩栩如生的状态:宽嘴微张,小眼圆睁,鳍乍而尾曲。用琴鱼沏茶,犹如鲜活鱼儿在杯中团团戏游,入口清香味醇,别有一番情趣。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软刺裸裂*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裂*鱼属。俗称:土鱼,小嘴鱼。
  体长,稍侧扁,头略圆钝,吻钝圆,口下位,几呈横裂。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狭,唇后沟短,中断。下颌具锐利的角质边缘,无须,眼较小。体表几乎全部裸露,仅在胸鳍部上方、侧线之下、肩带后缘有1-4行不规则且不明显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大鳞1行,向前达到腹鳍基部间的中点。侧线平直,完整,在前段的皮褶较为明显,后段的皮褶较不显著。背鳍硬刺在较小的个体中甚发达,后缘有很深的锯齿;但在大的个体中则不发达,后缘的锯齿也很浅且少。体背部暗灰色或蓝褐色,腹侧灰白色,体侧有少数块状暗斑,幼体体侧有小斑点。生殖期前后雄性个体在头部、体后部、臀鳍两侧及背鳍和臀鳍上有白色的珠星出现;背鳍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与第一根分枝鳍条为1发达的鳍膜隔开;臀鳍特别肥厚。
  属冷水性鱼类,多生活在水质澄清的高原河流的宽谷中,冬季在洞穴、石缝中越冬,其分布高度可达海拔3000-4000米。纯粹以植物性为食,常以下颌发达的角质边缘在岩石上刮食藻类和水底植物碎屑等,同时也食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叶片。生殖期在7-8月,喜在底质多为砾石的流水环境中产卵,卵在砾石缝隙中孵化。生长缓慢,5龄的雌鱼体长仅为17厘米,雄鱼为16.8厘米。
  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水系。个体大,肉肥厚,天然产量很大,常见个体为0.5-1.5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是产区的一重要食用鱼。鱼卵有毒,吃了未经充分煮熟的鱼卵,往往发生呕吐、腹泻、晕眩等中毒现象,须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弄两条放在一起养,看看谁厉害。(注意事项:1、身长要一样2、体重要相等3、牙齿要齐全4、不得人为干扰)搞个南北对抗赛。即北方淡水鱼的鱼霸(黑鱼)对南方淡水鱼的老大(豺鱼)

乌鳢(Channa argus)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英文名:Argus snakehead fish , Northern snakehead 。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扁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咽头上方有一宽大的鳃上腔,能呼吸空气。背鳍和臀鳍基部都很大,尾鳍圆形。体色暗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色相间的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斑点。
  乌鳢为底栖肉食凶猛性鱼类,平时喜生活在沿岸泥底水草丛生的浅水区,潜伏在水草中等待时机追捕食物,夜间有时在水的上层游动。平时游动缓慢,在缺氧的水体中能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不时将头斜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且在喉部上方凹陷处贮藏着一定量的气体。当离开水体后还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冬季在深水处,把身体埋在淤泥中越冬,一般很少摄食。春、秋季为摄食旺季,产卵期亲鱼基本不摄食。性凶猛,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水生昆虫、小蝦和小鱼为食;成鱼则捕食其它鱼类。乌鳢长至2龄可达性成熟,怀卵量为1.4-3.4万粒。亲鱼于5-7月在长有茂盛水草的静水浅滩处繁殖。亲鱼成对地活动于产卵场所,非常活跃,有时还跃出水面。雄鱼用口将水草筑成约1公尺直径的“鱼巢”。产卵在宁静的日出之前,先是雌鱼进入鱼巢,腹部向上成仰卧姿势,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随后雌鱼以同样方式射精。产卵后,雌雄鱼一同守在巢的底下,保护鱼卵,防止敌害侵袭。2-3天后,仔鱼孵出。仔鱼集群生活于近岸的水草丛中,雄鱼随群保护,待幼鱼长至4-5厘米时,亲鱼不再进行保护,幼鱼分散营独立生活。乌鳢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长可达700毫米,重达5公斤左右。
  乌鳢分布极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黑龙江至海南的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各种类型的水体皆产此鱼,国外产于朝鲜西、南部。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7: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
  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
  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季节为4-5月。
  生长较缓慢,10龄鱼的平均体长仅为44厘米左右。但肉质好,肉味鲜美,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时需注意去除干净。其肉、骨、胆有药用价值,用以主治妇女病、肠胃病、促疮疖化脓、水肿、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分布于同一地区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和黄河裸裂*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裂腹鱼类也均有相同的药效。
发表于 2006-9-18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去都很好吃!

[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4-12-22 11:10 , Processed in 1.0156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