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乌龟,观赏龟,观赏鱼,观龟赏鱼,养鱼论坛,养龟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71|回复: 8

鱼类的生活习性知识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7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的生殖洄游

 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鱼类的产卵习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鱼为了寻求适宜的产卵条件,保证鱼卵和幼鱼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育,常常要进行由越冬场或肥育场向产卵场的集群移动。洄游距离有长有短,因种类而异。生活在淡水中的鳗鲡,要洄游数千公里到海洋深处产卵,而生活在大洋中的大麻哈鱼要反向游动数千公里进入江河上游产卵。而有些鱼类仅作短距离移动,如大黄鱼由福建北部的洞头洋洄游至江苏海域的吕泗洋;我国淡水中的一些鲤科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鳙等鱼类由静水湖泊洄游至江河中特定河段的产卵场所产卵,距离长则几百公里,短则几十公里。
  生殖洄游的移动方向依种类而异,有由深海、外海游向浅海或近岸;有由海洋向江河或江河下游游向上游的溯河洄游;有由江河向海洋的降河洄游;湖泊中的鱼类由开阔的湖中心区游向沿岸产卵,也可以视作是一种产卵洄游,但洄游的距离很短。生殖洄游的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较固定,距离较远,游速快,分群洄游现象明显,鱼群密度大,鱼群集群性状固定;洄游期间鱼体性腺发育、生理状态变化大。有些鱼类体型、体色出现变异。有些鱼类在生殖洄游过程停止摄食。
  越冬后的幼鱼和成鱼,经过生殖洄游或生殖活动的成鱼,需要强烈的摄食以补充营养,集群游向饵料丰富的水域索饵,形成了索饵洄游,也称摄食洄游。有些鱼类在越冬后先行强烈摄食,形成由越冬场向肥育场地的洄游,例如在河流深槽中越冬的鲤鱼,在早春气候转暖时,就要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去肥育。摄食洄游也有伴随产卵洄游同时进行的,如金枪鱼在由西沙群岛进行长距离生殖洄游过程,沿途强烈摄食,实际上金枪鱼的生殖洄游也是一种索饵洄游。
  有些鱼经过生殖后,在秋季进行一次索饵洄游,为准备越冬和来年生殖积储营养。幼鱼的摄食洄游也是十分明显。如草鱼、青鱼、鲢、鳙等鱼类在江河繁殖后,已经发育到能自由游泳和自由摄食的幼鱼,即沿岸逆水上溯,进入通江的湖泊或小支流中进行肥育,因为这些附属水体中的食物要比江河干流中丰盛得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7 16:15:3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的生活习性——溯河洄游鱼类――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是我国著名的鲑鱼。平时生活在太平洋350N以北的海域。在海洋里生活3-5年,每年秋季成群渡过鄂霍茨克海,绕过库页岛,进入黑龙江、绥芬河和图门江等水系。9月上旬可以到达乌苏里江口。大麻哈鱼上溯游泳速度极快,每昼夜可达30-50公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抵达产卵场,行程约为1500公里。产卵后亲鱼即死亡。翌年春季仔鱼随江流流入大海。
  在浩瀚的海洋和宽广的江河上,大麻哈鱼是怎样寻找并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这个问题,曾引起许多鱼类学家的注意和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哈斯勒先生用棉花塞住大麻哈鱼的鼻孔进行实地试验,发现这些嗅觉受阻碍的个体,便失去了返回原出生地的能力,而不塞棉花的个体则不受影响。在70年代初,他用一种化学制剂――吗啉洒在水中,制造人为的"家乡气味",对驯养在美国大湖的银大麻哈鱼进行回归实验,获得成功。
  试验中,用小型超声波发射器塞入鱼胃,然后用超声波接收器追踪鱼的活动,发现经过吗啉处理的个体,在游经滴有吗啉的水域区时,即绕游不离去。另外,用小电极塞入鱼的脑嗅球进行试验,然后使鼻孔浸在各种不同的溶液中。结果,经过吗啉处理的银大麻哈鱼,对含有吗啉的蒸馏水溶液反应最为强烈,而未经处理的银大麻哈鱼则完全没有反应。所有实验都说明大麻哈鱼洄游是通过嗅觉来识别"家乡气味"的。至于在辽阔的海面上,它们依靠什么条件游向出生河流的河口区,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明资料。一般认为,洄游鱼类可能具有太阳罗盘机制。因为鱼类中有依靠太阳定向的实例,如白狼鲈能在晴天从宽阔的湖心定向游到湖岸的产卵场,而阴天则不能辨认方位,无法回到产卵场,这说明太阳对于一些鱼类有定向导游作用。这种机制在某些鸟类和昆虫中有所报导。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的生活习性—— 溯河洄游鱼类七鳃鳗

七鳃鳗是溯河鱼类的另一类型例子,它们的产卵习性很特别。性成熟的七鳃鳗在春末夏初开始溯河。它们在溯河洄游的旅途中,常常利用吸盘状的大口,吸附在与它们一同方向旅行的大鱼身上,一路向上溯行,一边吸食所附大鱼的肉。七鳃鳗和鲑一样,在生殖期间身体颜色也起变化,雌雄的外观有明显的不同。产卵场选择在清澄而浅的河内,沙质底而有小石卵,流速很大的河段。在这样的河底,它们把小石运到下游,形成一个空隙的巢,这个巢的形状常呈卵圆形或略似圆形,直径约1公尺,底稍凹,巢的贴后方有一堆小石。
  雄鱼先到产卵场后,开始筑巢,不久就有一尾雌鱼来帮助筑巢。它们用吸盘状的口吸起小石,用拖和震动的方法来把小石挖松动,最后把它拖到巢的后方,筑成一堆。有时会有第二尾雌鱼来帮忙工作,但这种现象毕竟是少数。七鳃鳗交尾的方法非常有趣,雌鱼先用口吸附在巢上面的大石上,雄鱼用同样的方法吸附在雌鱼的头上;之后,雄鱼把身体的一部分将雌鱼卷住,结果两尾鱼就形成椭圆形的样子。接着,雌雄鱼各把身体的后部剧烈地振动,激起细沙,同时各排放出卵子和精子。
  卵的表面有粘性,能粘上沙粒而沉入巢底。雌雄鱼排完卵子和精子后即行分离,并立即一同把巢上方的小石运到下方的石堆上去,由于水流的关系,这样就能涌起较多的沙粒到巢上,而把受精卵掩盖起来。这种生殖方式,在短时间内反复进行,一直到雌鱼体内的卵全部排完为止。至此两亲鱼离开产卵巢。这时,它们为了生殖已十分疲乏,不论是那一种敌害都能把它们捉住。由于在交尾时,身体经常受伤,组织的损伤和细菌感染,常使极度疲劳的亲鱼无法复原而最后死亡。
  欧洲有一位名叫伍斌的学者,对七鳃鳗的生殖方法写了一首朗诵诗:
    鳗族的发生是不可思议的,
    它们不识别,但喜欢相互拥抱。
    它们把身体弯曲,而相互缠绕起来,
    编成了爱的结,重迭起粘滑的身体;
    亲密的竞争,一直到产生泡沫样的汁液,
    这样的种子,能生出会蠕动的东西。
    它们把未来的子孙遗留下来,而不加以照顾,
    但多孔的沙,容纳了泡沫样的细滴,
    这个温床,能使所有的堆积受孕,

    细小的鳗,不久就能开始爬行。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洄游的性质

由于鱼类栖息环境的不同,洄游性质的不同。人们常常把洄游鱼类分成几大类。常用的分法为:海洋洄游鱼类、淡水洄游鱼类、河口半咸水洄游鱼类、过河口性洄游鱼类等。根据鱼类洄游的性质,把进行长距离移动和海河之间运动的鱼类称作洄游鱼类,把不同淡水水体之间的移动或江河上下游之间的移动称作半洄游鱼类。
  洄游鱼类的洄游是鱼类典型的、真正的洄游,是这类鱼类的一种基本属性。如果洄游鱼类不能完成这种洄游或洄游受到阻碍,则这些鱼类的生命周期将遭到破坏,并影响群体的增殖,甚至危机种的生存。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的生活习性——溯河洄游鱼类――大西洋鲑

一些在海洋中生活成长,性成熟后由海洋进入江河到淡水中生殖的鱼类。经过定时的、远距离的、大规模的溯河产卵洄游。以鲑科和鲱科的一些鱼类为典型代表,它们在海中觅食生长,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在海洋中集群进行长距离洄游,经河口溯河进入淡水,在河川中产卵生殖后代。这一类最著名的例子是七鳃鳗、鲟、西鲱、鲑、鳟及虹鳟等。
  大西洋鲑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河中产卵,产后在回到海洋肥育。幼鱼在淡水中生活2-3年,然后下海,在海中生活一年或数年,直到性成熟时再回到原出生地产卵。大西洋鲑的产卵期虽是从9月至次年2月,但在一年内,差不多每月都有鱼群接近沿岸,并借助潮流的帮助,从河口上溯入河川。从进入河口后要到上流,必须依靠自己的游泳能力,它们为了完成生殖任务而用的力气是非常强大的,为了飞越瀑布和堰坝等横在河流中的障碍物,必须用极强的游泳能力,以达到冲出水面,跳过障碍物。它们“飞越”瀑布的行为,多少年来一直被赞为奇观。它们一到了淡水就停止摄食,所以自离开海洋进入江河以后,体重就渐渐地减轻。当它刚进入江河时由于亲鱼在海洋中储存了充足的养分,那时的鲑鱼具有健康而优美的形状和鲜明的银白色。
  但经过长途跋涉,一到接近产卵场,就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外部形态,银白的鲜艳色彩消失,而变为暗赤褐色,雄鱼的前齿变化,吻部和下颌都突出,下颌的前端向上弯曲,形成钩状。到了江河的上游,背上的皮肤变得相当肥厚,成为海绵状,鳞被埋在中间,体上生出红色和橙色的斑点和斑纹,并出现具有白圈包围着的黑点,这个时期的雄鲑又叫红鱼,而黑色强壮的成熟雌鲑称为黑鱼。鲑鱼在溯河过程肌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刚离开海洋的鲑,在开始溯河时肌肉坚实而呈赤色,组织中积有丰富的脂肪;但到达上游接近产卵时,由于生殖器官的发育,脂肪已被消耗殆尽,此时肌肉变为灰色而无光泽。脂肪迅速地从肌肉转移到生殖器官的过程使鱼体发生性双态现象,这也是在脂肪转移时所形成的副产物,因为不能全部排泄,而形成上下颌前端的突出,或在皮肤上出现色斑。
  鲑鱼的产卵场所选择在水流相当湍急的砂砾底质的浅水区。一旦亲鱼到达产卵场,雌雄先成对地分散,接着雌鱼开始工作,把身体和尾摇动,掘出浅洼,把少数的卵产在洼中。这些卵立即有雄鱼来使它受精,受精卵沉到洼底,由于卵表面有粘性,故卵能附着在河底。之后,雌鱼用细砂砾把卵覆盖。由于水流能迅速地通过细砂砾的间隙,使卵能得到充足的氧气。这样的产卵行为,每个数分钟重复一次,每次产卵后,亲鱼就逐渐向上流游泳。这种产卵行动持续1-2周,直到所有的卵全部排完,并完成受精。鲑鱼的产卵床或洼称为“生殖床”,一对鲑的生殖床长可达数米。在产卵期中,雄鱼一般都是非常粗暴,倘有侵犯者,雄鱼立即猛烈地追逐、驱赶,即使是遇到同种的雄鱼也要引起剧烈的斗争。在产卵场中最难对付的敌害是雄鳟鱼,这种鳟鱼在雄鲑不在时,就把精子排在鲑鱼的卵上去。
  产卵行动对鲑鱼而言,非常消耗元气,尤其是雄鱼。产完卵的亲鱼显得非常疲劳,体形显得头大、身体瘦弱。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要经过长途旅行再回到海洋中去,显得非常困难,大多数个体或因太累,或因疾病或外伤和饥饿,或被水鸟、河獭及其它敌害所残杀。雄鱼能回到海洋活到第二次再来产卵的仅是少数。但大部分的雌鱼仍能回到海洋,在海洋中得到丰富的食物,恢复了以前的常态,重新出现鲜明的银白色,颌的突出部分也因被吸收而缩小。
  鲑的种类很多,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有5、6种,在北欧也不少,在我国黑龙江流域有3种,它们差不多都有类似的产卵习性。有的种类,溯河洄游的旅程更为艰苦,有的行程达二千多公里。所以这些鲑在生殖完成后,有时在尚未完成之前,它们就能全部死亡,在一些河川内,浮在河道中的死鲑,可以长达数公里,或堆积在河边高达数厘米。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的生活习性——大西洋鲱的洄游 

    由于经济上的重要和由于定期出现,对大西洋鲱鱼洄游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因此对这种鱼的洄游规律的认识比较充分。在从前的许多著作中,确实也传记过有趣、并带有宗教色彩的事例。英国学者皮纳脱先生在传记中记着:“我们如果把鲱那样具有偏爱的洄游,从精神的眼光来看,我们也许会带着敬仰和畏惮,想起那伟大的力量,它是最初赋予这种最有用的动物以本性,使它能认识和指示途径,给予这些岛屿以财富,使它们在某些,而且一定的时间内,离开了广大的极海,投向我们等待着的渔船队……”。
  鲱的洄游具有极大的规模,这种大规模的洄游是由于不同种族的混合而形成。鲱可以分为很多族,各族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一定的生殖时期。在英国外海,一年内差不多每月都有鲱鱼产卵,产卵的亲鱼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浅水产卵的冬季型和深水产卵的夏季型。和生殖或觅食有关系的各族洄游,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挪威的春鲱产卵场在挪威西南的沿海海区。每年2-3月为产卵期,孵出的幼鱼除少部分停留在海湾内生活外,大部分被海流被动带往北方海域,然后每年向南移动,直至第五年达到性成熟时,又回到原来的出生地(产卵场)开始繁殖。产卵后的成鱼则每年自产卵场向北方的外海进行摄食洄游,最远可达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然后回到挪威南部海区越冬,早春再到沿海产卵场繁殖,往返洄游一次的距离超过2000公里。
  海洋鱼类的集群洄游,在其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也要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水文条件和食物状况与洄游运动有密切关系。栖息在北海的大西洋鲱,夏秋季都聚集在水温为6-7℃的近底地带。但在初夏从斯卡塔拉克海峡流出的寒冷和低盐度的水流时,大西洋鲱则回避这种底部的较冷温度。显然,温度与浮游生物是相互关联的,某种浮游生物的出现常常是海流来到的最好指示。大西洋鲱与浮游动物之间有明显的关系。浮游生物数量的年度波动,可使大西洋鲱的肥育场转移。浮游动物丰盛的海区可形成较大的鱼群。鱼群在食物丰盛的地带强烈索食,甚至可以推延产卵洄游。物理条件(如温度)的长期改变,可持久地影响鱼群的繁殖时期,甚至很可能根本改变产卵的时间。温度的长期改变,可使鱼群越出原来的栖居区域,并且影响到生长以及第一次性成熟的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的生活习性——海洋洄游鱼类

海洋的水面十分辽阔,深浅的差距也非常巨大。虽然每一种鱼类在海洋中有它一定的地理分布,但为了寻找比较集中的食物,探求适宜的产卵和越冬场所,或多或少总是经常在活动,并作长距离的运动。这种行动很少是分散的,每年在某一季节中定期出现,形成典型的洄游。那些生活在外海表层的大洋性鱼类,差不多每年不停地在洄游状态中度过。这些鱼类的活动力强,都具有有利于游泳的纺锤状体形。大洋上层的鱼类洄游常常是为了二个目的,即生殖和觅食。个体巨大的金枪鱼群体在数周内或数月内出现在某地区的海上,在另一时期则完全看不见踪影。金枪鱼的洄游可能是根据它们经常吃的几种鱼类,如沙丁鱼、鲱以及其它小型鱼类的移动而形成的。栖息在我国黄海和东海的鲐鱼鱼群,每年秋季南游至黄海南部及东海越冬。每年4-5月间,分4支向北在沿海作产卵洄游,至烟台外海一带繁殖。一般于5-7月在烟台和威海一带外海产完卵后,向辽东半岛沿岸和渤海进行摄食洄游。至9-10月,鱼群折返向南游至越冬场越冬。黄海鲐鱼鱼群的洄游,各个环节连续进行,洄游的距离至少有一、二千公里。
  我国黄、渤海的带鱼鱼群的洄游路线和距离与鲐鱼有近似的特点。它的越冬场所在黄海南部。4月中旬开始向北作产卵洄游。中途分为两支,一支游近海州湾及山东半岛南部沿海产卵,产后在沿海肥育;另一支则继续向北,进入渤海产卵。5月中至7月中产完卵后分散在沿海肥育。10月以后至12月底以前,摄食的鱼群开始集群,陆续由北向黄海南部的越冬场洄游。
  鲭是温水性鱼类,冬季生活在外洋,一到夏季,内湾的水温上升,就到大西洋北部两岸的近海生活、觅食。5-6月在近海产卵,之后,就在内湾及河口栖息。大群的仔鱼和幼鱼生活在内湾和河口地带。到了11月份,鲭游至外洋越冬,一直到翌年5月再度回到沿海水域。
  沙丁鱼的洄游完全和食物的移动密切相关,它们虽然在遥远的外海产卵,但从7月至11月,成鱼游至北方沿海,但幼鱼决不在沿海大群出现。


 楼主| 发表于 2006-9-17 16: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的防御行

为在鱼类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影响其生存的理化因素,存在着不同的动植物。为了生存,并得以繁衍后代,鱼类不仅要有猎取食物的本领,并且演化出许多机制以抵御不良理化因素和其他个体的侵害。几乎所有防御机制都有行为成分。防御的对象常为同种或异种的动物个体,如求偶时雄性个体抵御其它雄性个体的攻击猎物抵抗捕食者的攻击;利用警戒色的展示以吓退捕食者等。对抗捕食者的防御机制分为本有防御机制和次生防御机制。本有防御机制指避免捕食者近身的行为,包括隐伏生活、隐匿生活和展示警戒色。次生防御机制指遇敌后使自己得以脱身的行为,包括退避、逃遁、恐吓、假死和分散攻击者注意力等。
  防御行为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与攻击行为相同,如鳡鱼坚强的口颌、颚针鱼的长喙、剑鱼的锋利上颌剑、电鳆电鳐的强大电流等,但在使用的方式和场所可以相同,也可以有所不同。鱼类的防御手段多于攻击的手段,鱼类的攻击手段可以作为防御手段外,展示警戒色,隐蔽性体色、变色、逃遁等是纯防御行为,纯粹是为了保护自己。

发表于 2006-10-1 0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跟候鸟的性质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观龟赏鱼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本站内容均为会员发表,并不代表观龟赏鱼论坛立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观龟赏鱼,龟龟救助,龟环境布置,龟饲养技术 ( 闽ICP备12006998号 )

GMT+8, 2024-12-22 11:55 , Processed in 1.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