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鱼繁殖
除了炫麗的體色外,將魚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繁殖模式了。將魚的繁殖模式與其原生環境的氣候息息相關,一般可以把將魚粗略地分為”一年生”和”非一年生”兩大類。所謂一年生將魚,其原生的環境氣候是屬於在一年之中有非常明顯乾雨季之分的氣候類型。因此,一般來說,在自然環境下的魚隻個體存活的時間不超過一年,故因此而得名。而為了能在這種條件下仍然繼續維持種族的存在所發展出來的繁殖方式,便是成魚在雨季時充滿水的池塘或是溪流裏,儘可能地產下無數的卵粒,並將卵埋於底部的腐植土層裏保存。等到乾季來臨之後,縱使成魚因為池水或溪水的乾涸而全數死亡,但是略微溼潤的腐植土層裏卻是蘊含著無數休眠的新生命。在經過數個月或以上的乾燥過程,一直到下一次雨季的來臨,有水的環境讓原本埋藏於幾近乾燥的腐植土層裏的魚卵孵化,而孵出的小魚為了能夠在短暫的雨季裏繼續完成其傳宗接代的使命,此類小魚的成長速度很快,約在兩個多月大就可以進行繁殖,約三個多月就可達成熟個體的大小,繼續著這種奇特的繁殖方式。值得一提的一點是,此類一年生的將魚其魚卵發育並非一致的,簡單地說就是同一批產下的卵在經過一段適當時間的乾燥之後,並不會所有的魚卵均順利孵化,而是必須再經過一到多次的再乾燥過程才可順利孵出。在自然環境下,經過長久的乾季之後,接下來所剛下的雨往往並不足以使溪流中再度充滿水,或許過個幾天沒下雨了,河道就又乾了,而如果魚卵都在第一次接觸到水的時候就全數孵化,那可想而知的,所有的小魚一定都逃不過接下來的乾涸。因此,分批孵化的特性可以確保此類一年生的將魚順利地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延續種族。
與一年生將魚不同的,非一年生將魚所生存的原生環境之中較無乾雨季分明的現象,其生存的區域均是屬於常年均充水的池沼溪流,因此非一年生將魚的魚卵不需經過長時間的乾燥休眠過程即可在水中順利發育。卵從產出到孵化的時間依魚種、溫度等各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一般均在一個星期到三個星期之內即可順利孵化。一般而言,此類非一年生將魚產卵的場所,均是選擇浮水性植物的根系上或是密植的水草叢間。非一年生將魚的魚卵上帶有細微的刺狀凸起物,因此可以輕易鉤住植物纖維、水草的細葉、甚至是底部腐植土的纖維質部份,而這也就是所謂的”非一年生將魚魚卵有黏性”的由來。
屬於多年生將魚的黃金火燄(AUS) / photo by JIRO
繁殖是飼養將魚的重頭戲之一,而當了解在原生環境下將魚的繁殖模式之後,要在水族箱中進行將魚的人工繁殖就不是一件難事了。在此依照其自然繁殖模式可以將將魚的人工繁殖粗略地分為三大種方法。
(一)一年生將魚的人工繁殖
(二)非一年生將魚的人工繁殖
(三)Fundulopanchax屬的人工繁殖
在繁殖將魚時,並不太需要特別調整繁殖用的水質,只要跟平常飼養時差不多即可。由於將魚是屬於比較沒有特定產卵期的,而其產卵亦較不需要利用外在環境因子震盪的方式刺激,因此只要魚隻可以適應飼養時的水質均可以穩定地收到卵。同時,為了讓卵的產量和品質增加,一般均不鼓勵太小、還為完全成熟的魚隻即進行交配產卵。最好公母分開飼養一陣子,等到魚完全成熟了,並且餵以營養充足的食物之後,再將種魚放在一起進行繁殖,如此所得的卵質和卵量均會較佳。此外,大多數將魚的公魚均會稍微燥進,也就是會追逐、追咬母魚或其他較為弱勢的公魚,使得牠們在缸子裏滿場飛、甚至被追到”狗急跳牆”、跳出缸子,變成魚乾死亡,有時母魚被咬傷、咬死的情形亦會出現。因此,在缸子的佈置上就得考慮到讓母魚或是弱勢公魚躲避的部份。此外,在繁殖的過程中亦最好不要讓疾病纏上魚隻,一旦魚隻生了病,會很明顯地發現雄雌魚的交配產卵意願降得很低,同時再加上病原與種魚的健康不良的關係,所得卵粒的質和量均差很多。
總之,在繁殖將魚之前就充份了解其原生環境概況以及其繁殖模式,可以有助於在自家的水族箱中輕易地進行繁殖。只要捉到訣竅,一般台灣常見將魚的繁殖算是非常簡單而容易上手的。個人認為,飼養將魚若是沒有進行繁殖,那就是少了一種玩將魚的樂趣,而從這種樂趣之中,飼養者可以親身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以及生命的奧妙之處的。 这些知识建议固顶 {:soso_e181:}{: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