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
物种名称:克氏原螯虾<br/><br/>鉴别特征: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cm,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 <br/><br/>生物学特性:螯虾适应不同水体的溶氧情况。其掘洞的深度是决定其危害程度的关键因素。食性复杂多样。4月下旬到7月交配,9月以后有幼体孵出。幼体附于母体的腹部游泳足上,在母体的保护下完成幼体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这种繁育后代的方式,保证了后代很高的成活率。<br/><br/>原产地:中、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br/><br/>中国分布现状:已扩展至安徽、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形成数量庞大的自然种群。<br/><br/>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克氏原螯虾常常混养在农作物(如水稻)田中。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筑穴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由于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br/><br/>控制方法:由于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目前对克氏原螯虾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br/><br/>作者:吴岷. 见:李振宇、解焱(主编).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林业出版社.<br/><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雨魂XO</i>在2007-7-7 14:43:00的发言:</b><br/>没什么肉。。。吃个味道</div><p>是的,并且细菌很多,读书的时候在学校实验室门口的臭沟里见过,越脏的地方此虾越容易生存,据说吃了对人体伤害很大!因此商家才作成麻辣味,此虾要是清蒸,简直不能吃!好的健康的食品不论人工如何处理,其味道都是鲜美的!</p> 没什么肉。。。吃个味道 <p>这不就是我们吃的麻辣小龙虾么</p> <p>外来物种侵害例子</p><p></p>
页:
[1]